当前位置:

将“人情往来”纳入“礼”文化的建议

来源:红网 作者:王沛清 编辑:程赛 2014-11-20 11:15:31
时刻新闻
—分享—

(王沛清: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省政府参事、省特级教师学会会长。资料图)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华民族道德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礼、义、廉、耻”,或是“仁、义、礼、智、信”的提法,都彰显了“礼”在道德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礼”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自古以来,国人就认同“不学礼,无以立”,并将“知书达礼”视为有学识、有教养、有文化的标志。
  
  “礼”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尊重,“礼”崇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关爱的眼神,会心的微笑,理解的表情,热情的握手,激励安慰的语言……都能传递真情实感,都是“礼”的很好的表达方式,人类社会中就有了礼仪、礼节、礼貌等行为规范。礼尚往来中,有时也以金钱、物质作载体,这样就有了礼品、礼物、礼金,有了“人情往来”,但是在“人情往来”中传递的情感,表达的尊重,并不会因金钱、物质的多寡而改变,自古中华民族就有“千里送鸿毛,礼轻情义重”,“君子之交淡于水”的共识,这种轻物重情的“人情往来”是高尚的,是值得提倡的。
  
  但是,目前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之下,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偏移,“人情往来”中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功利化、商品化的倾向,以“人情往来”为手段,捞取个人的物质利益,获取个人名利的现象,比比皆是:有的人以生日、子女婚嫁、上学参军、入党提干、乔迁新居、开业庆典、红白喜事等名目,大操大办,而且收受礼金、礼品的档次越来越高;更有甚者,某些官员和权贵,依仗自己的权势,以“人情往来”为名,大挥霍浪费,收括民脂民膏,助长腐败之风。当今社会愈演愈烈的“人情风”,使广大的老百姓不堪重负,苦不堪言,已经成为危及民生的社会公害。
  
  “礼”是中华民族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情往来”中的礼金、礼品、礼物,作为亲情、友情或其他纯粹感情象征时,即使是很少很少,也是纯洁的、高尚的、有道德的。反之,若礼金、礼品、礼物与某种功利相联系,或者成了利益交换的筹码,这种“人情往来”将失去对人的尊重,异化人的情感,是低级的、庸俗的、缺德的,它必将成为破坏良好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罪恶之源,必须坚决制止。
  
  “人情往来”是一柄双刃剑,使用得当可以增进感情,凝聚人心,促进社会和谐;使用不当则将增大社会不公,加重老百姓的经济和精神负担,成为一种社会公害。为了使“人情往来”纳入“礼”文化的健康轨道,在道德建设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特向湖南省政府提出以下建议:
  
  1.继续加大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委九项规定”的执行力度,切实扭转“人情往来”功利化、商品化的不良倾向,使“人情往来”朝轻物重情的方向健康发展。
  
  2.加强对干部的官德教育。在“人情往来”中干部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自觉抵制重物轻情的“人情风”。
  
  3.加大正面宣传力度,推介在人情往来中,钱、物少了,人情味更浓了的好人好事。提倡红白喜事少办、简办,进一步减少人情债,淳化民风。
  
  4.对不同人群、不同场合、不同档次的人情往来,所涉及的礼金、礼物、礼品的额度,作一个大致的约定,有效制止愈刮愈烈的“人情风”。
  
  本文据作者在2014年湖南省参事室(文史馆)“道德讲堂”上的发言整理。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来源:红网

作者:王沛清

编辑:程赛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2014/11/20/3526818.htm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