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湖南湘乡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系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1926年赴苏联学习,回国后参加南昌起义。1931年赴鄂豫皖苏区,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二师师长,在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中负伤,后赴上海治疗。1933年陈赓因叛徒出卖被捕,经各方面营救出狱,辗转到达中央苏区。1934年10月,陈赓率领红军干部团参加长征,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参与了许多重要战斗,为红军长征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红军干部团的成立
陈赓到达中央苏区后,由于党组织要对他被捕的情况进行审查,没有担任要职,他被委任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步兵学校(即彭杨步兵学校)校长,负责培训军事干部。此时,国民党发动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由于博古、李德的错误指挥,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长征出发前,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组建红军干部团,任命陈赓为团长,宋任穷任政治委员。
干部团由红军大学、彭杨步兵学校、公略步兵学校和特科学校合并组成,设4个营和1个上级干部队,全团共1000余人。
中共中央把一些老同志送到干部团进行照顾和保护,如董必武、徐特立,还送来了一批文化名人如成仿吾、冯雪峰等。毛泽东曾对陈赓、宋任穷说:“董老、徐老你们一定要保护好,出了问题唯你们是问。”
中央赋予干部团的任务是做好警卫工作,保证中央的安全,必要时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干部团在陈赓的带领下,不仅出色完成了保卫中央安全的任务,而且在红军长征关键时刻发挥了特殊的作用。
率领干部团充当开路先锋
按照中革军委命令,干部团被编为第一野战纵队第四梯队,在纵队司令员叶剑英的统一指挥下,从九堡镇出发,参加长征。
在长征途中,陈赓率领干部团一方面执行保卫中央安全的任务,另一方面临危受命,担负起为红军开路的艰巨任务。
1934年底,中央红军长征进抵乌江南岸,决定抢渡乌江。军委命令干部团工兵连在江上架桥。陈赓接到任务后,与韦国清一起率特科营工兵连,星夜急行军60里赶到渡口。
乌江河面较宽,枯水季节也有200余米,水深且急,南岸地势险要,北岸山势陡峭,有黔军一个旅的兵力防守,使得架桥困难重重。
为了快速架桥,陈赓将工兵连按作业顺序划分为器材供应、编制竹排、架设、投锚、救护、预备等作业组,分头行动;派干部团上级干部队到渡口协助工兵连搜集架设浮桥所需器材。经过紧张有序的工作,他们用竹排、枕木、门板做成了一节一节门桥。可由于乌江水深流急,河底石头大而光滑,桥桩难以固定,几次被急流冲走。陈赓发动战士们想办法。经过反复试验,最后战士们用竹篓装大石头,两个竹篓上下扣住,中间用硬木架成十字,捆绑结实后沉入河底,以此代锚,才固定住了浮桥,保证了部队顺利渡过乌江,占领了遵义城。
为遵义会议召开保驾护航
1935年1月7日,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城。9日,陈赓率干部团与中央纵队一起进驻遵义城。
为了解决自湘江战役以来党内在军事战略战术特别是进军方向等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中共中央决定在遵义召开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为了开好会议,中共中央做了各方面的准备,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警卫会场的安全,周恩来将这一重要任务交予了干部团,要求陈赓“应当像在上海保卫党中央那样保卫这个会议的召开”。
陈赓接受任务后,一方面组织安排人手察看遵义城地形,制定警卫计划;另一方面召开会议,分配警卫任务。战士们分批站岗,保证24小时都有人巡逻。大家百般警惕,晚上不敢好好睡觉,保证了遵义会议的顺利召开。
率领干部团激烈战斗
遵义会议后,中央红军与国民党中央军、川黔军阀发生了两次大的战斗,一是土城之战,一是遵义大捷。陈赓奉令率领干部团参加了这两次战斗,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土城之战。中央红军离开遵义后,分三路北上,准备渡过赤水河后从宜宾至泸州段北渡长江。当时,中央从情报中得知,郭勋祺师只有4个团,为给北渡长江创造条件,军委决定集中优势兵力,歼灭这股敌人。
1935年1月28日,红三军团、红五军团及干部团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与川军在土城镇东北的青杠坡一带展开血战。这时,我军发现之前的情报有误,到达土城附近的川军不止4个团,而是6个团,共1万余人,敌我力量悬殊。鉴于这种情况,毛泽东令红一军团赶来增援,但在红一军团到达之前,川军攻破了红五军团的阵地,抢占了有利地形,并进逼到中央军委指挥部所在的白马山前沿阵地,若不能击退敌人的进攻,红军将陷入危险境地。
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急令干部团夺回阵地。陈赓临危受命,率领干部团以特科营重机枪掩护,其他各营向山上发起冲锋,由于川军装备精良,弹药充足,又抢占了有利地形,战斗十分激烈和艰辛。陈赓率干部团战士反复冲锋,并与敌人展开肉搏,迫近郭勋祺师指挥部附近,但遭到迅速赶来的川军增援部队侧击。陈赓只好指挥干部团协同红三军团坚守髙地,顶住川军的疯狂进攻,稳住了战线,坚持到红一军团赶到。敌我双方僵持不下,战局对红军十分不利。此时,朱德亲临前线视察,了解战斗情况之后,觉得再打下去对红军不利,立即命令红军后撤。1月29日,红军渡过赤水河,向南开往四川古蔺一带,是为一渡赤水。
战后,毛泽东肯定了陈赓率领干部团的英勇作战,说:“陈赓行,可以当军长。”
激战老鸦山。一渡赤水后,由于川军调集重兵扼守长江,红军北渡长江的计划受阻,遂转战川黔滇边境,试图调动敌人,寻机西渡金沙江,亦遭到川滇军阀的阻拦。红军在扎西整编后,接到军令挥师东进,二渡赤水,再占桐梓、娄山关和遵义。率干部团抵达桐梓后,奉命接替红三军团防守娄山关。率干部团急行军120里到达娄山关时,陈赓又奉令增援遵义作战。他派上级干部队留守娄山关,率干部团主力赶至遵义城。
此时,国民党中央军吴奇伟纵队已占领遵义城南的忠庄铺及附近高地,企图夺取红花岗和老鸦山,进而攻占遵义城。
红花岗和老鸦山是两座毗连的山峰,距遵义城仅2公里,占领红花岗和老鸦山可以直接威胁到遵义城。陈赓率干部团抵达遵义城时,红三军团已占领红花岗、老鸦山主峰。2月28日,吴奇伟纵队第五十九师等向红花岗发起进攻,被红军打退,转而进攻老鸦山。陈赓指挥干部团配合第十团防守老鸦山,他将主力埋伏在老鸦山南麓半山腰,修筑简易防御工事,隐蔽待敌。当敌第五十九师进犯时,陈赓一声令下,全团战士猛烈开火,把敌人打了个措手不及。敌人不甘心失败,又调兵增援,向干部团侧翼阵地发起进攻,并集中全师炮火轰炸老鸦山主峰,陈赓率干部团指战员沉着应战,击退了敌人的进攻。红三军团第十团政委黄克诚对干部团的英勇奋战予以高度赞扬,打电话给陈赓称赞其“打得好”,并认为,只要干部团守住老鸦山,就能稳固整个防御阵地,等红一军团赶到就能出奇制胜。
但是,敌人后续部队蜂拥而至,攻势越来越猛烈。老鸦山主峰终因第十团指战员寡不敌众而失守。为夺回老鸦山主峰,中革军委调整部署,令陈赓率干部团由北向南进攻,第十团从左侧予以配合。经过苦战,我军终于夺回了老鸦山主峰。红一军团赶到战场后,立即向敌人发起反攻,直插敌纵队指挥所。吴奇伟见势不妙,带残部逃过乌江。红军乘胜追击,一直追到乌江边。吴奇伟为了逃命,命令砍断乌江上的浮桥,未能过江的敌兵全成了红军的俘虏。此役击溃敌军两个师又8个团,俘敌3000余人,缴枪2000余支,是为遵义大捷。
巧渡金沙江
遵义大捷后,中共中央一方面在广大红军指战员中传达遵义会议决议精神,另一方面在苟坝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小组,进一步奠定和巩固了毛泽东在红军的军事指挥权。此后,红军采取机动灵活的战略战术,大踏步前进,大踏步后退,将敌人玩弄于股掌之上。经过三渡赤水、四渡赤水、南渡乌江、虚攻贵阳、调滇敌入黔,乘滇境空虚进入云南,将几十万国民党追堵大军远远抛在身后。1935年4月29日,中革军委发布了《关于我军速渡金沙江在川西建立苏区的指示》,红军分三路向金沙江急进。
4月30日,中央纵队到达云南寻甸县柯渡镇,周恩来等向干部团说明了抢渡金沙江的具体部署,并决定由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担任先遣司令员,直接指挥干部团。
陈赓接受任务后,与政委宋任穷商量,决定安排先遣营每日急行军80公里,消灭皎平渡守敌,抢占皎平渡渡口,迅速收集沿江船只,组织架桥,以便后续部队强渡。陈赓率领干部团主力跟进,抢占江北渡口,占领通安州,阻击西昌、会理方向可能来犯之敌。
刘伯承、陈赓、宋任穷给干部团做过简单的动员后,即向金沙江挺进。先遣营见江边有两条渡船,便安排侦察兵伪装成国民党渡河,就这样获得两条渡船。连长萧应棠率一个排战士乘船迅速过江,抢占江北滩头阵地。他们过江后,将国民党厘金局包围起来,活捉了沉睡中的几十名税丁,没收了厘金局的税款,不费一枪一弹占领了皎平渡口。
占领金沙江皎平渡口,为红军渡江创造了可能。但要使红军顺利渡江,有赖于渡口的巩固,为此,必须占领通安州。5月2日,陈赓派先遣营留守渡口,并不顾极度疲劳,率领干部团主力奔袭通安州。通安州的狮子山隘口是一处险峻之地,一面是望不见底的深谷,另一面是绝壁。陈赓率干部团到达隘口时,敌军已抢先占据了山头,向红军发起猛烈射击。由于山道狭窄,两旁又是峭壁,部队无法展开,而敌人又人数众多,他们一边向红军射击,一边抛大石头,给干部团造成了一定伤亡。见此状,陈赓急忙召开会议,商量对策,决定在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掩护下,让一个排战士顺着山径一个个地跳跃前进,灵活躲避石头,运动到隘口死角;同时派一个连沿右边陡峭的山峰爬上去,到达指定位置后,发起总攻。经过艰苦战斗,两支分队到达指定位置。陈赓令号兵吹起冲锋号,向敌人发起总攻,终于击退了凭险据守的敌军,还追击敌人一直到了通安州附近。此时,从会理方向赶来支援的川军刘元瑭部2个团的兵力向通安州奔来,双方随之展开激战。陈赓指挥第二营正面佯攻,第一、第三营迂回包抄,敌人溃不成军。此战干部团俘虏了敌军600余人,顺利占领了通安州。
干部团占领通安州后,稳固了渡口,为红军的安全渡江提供了保障。在干部团的掩护下,5月3日至9日,中央红军主力全部渡过金沙江,实现了遵义会议所作出的北渡长江的战略计划,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截的危险圈,赢得了北上的战略主动权,为夺取长征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基础。
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后,陈赓率领干部团在守卫安顺场渡口、掩护后续部队渡河、策应夺取泸定桥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1935年6月,中央红军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两军会师后,决定将干部团与红四方面军的红军大学合并,组成新的红军大学,干部团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被撤销了,陈赓被调入红一军团工作,开始了新的征程。
【本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重点课题“伟大的指路明灯:毛泽东与长征”(编号:20A473)、国家社科基金重点课题“红军长征史”(编号:21AZD099)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湘潮
作者:苏玲锋 梅美
编辑:李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