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梅
近日,湖南省委领导在益阳调研科技赋能防汛工作,强调要借助科技力量提升防汛备汛能力,为三湘大地的安全度汛指明了方向。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科技赋能防汛工作刻不容缓,已然成为筑牢防汛“铜墙铁壁”的关键所在。
科技赋能,极大提升监测预警的效率与质量。以往,雨情、水情监测多依赖传统站点,覆盖范围有限、数据传输滞后,导致信息获取不全面、不及时。如今,借助卫星遥感、物联网、大数据等前沿技术,湖南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网络。如“卫星云遥”系统,让卫星拍摄覆盖度大幅提升,能及时捕捉到天气变化的蛛丝马迹。而遍布江河湖泊的物联网监测设备,能实时感知水位、流速、流量等关键数据,并通过5G网络迅速上传至防汛指挥中心,为预警赢得宝贵时间。精准、高效的监测预警,就如同给防汛工作安装了“千里眼”与“顺风耳”,让我们能够提前观察到汛情动向,从容应对。
科技在防汛决策中也发挥着“最强大脑”的作用。面对复杂多变的汛情,科学合理的调度和决策至关重要。以数字孪生科技为例,它构建了多尺度水文、水动力等模型,通过全过程模拟,能在多轮洪水过程中助力精准预报与科学调度。在实际运用中,预测最高水位和实际最高水位偏差极小,为水库调度提供了可靠依据。有了这样的技术支撑,防汛指挥部门可以对各类水利工程进行优化调度,实现防洪效益最大化。比如在遭遇洪水时,通过模型推演,精准控制水库泄洪量,既能保障水库自身安全,又能有效减轻下游防洪压力。
在抢险救援环节,科技同样大显身手,成为攻坚破难的“神兵利器”。无人机应急通信高空基站,可在50米高空快速实现信号覆盖,为受灾区域搭建起通信桥梁;卫星通信车、背包式卫星基站等设备,摆脱了地形与地面传输网络的束缚,确保抢险一线通信畅通无阻。无人机更是成为“千里眼”,实时回传现场画面,为救援指挥提供第一手资料。这些科技设备的应用,让抢险救援工作更加高效、有序,大大提升了救援的成功率,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安全。
科技赋能防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守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迫切需要。湖南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科技与防汛工作深度融合,持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不断优化完善各类防汛科技应用,让科技创新成果更好地服务于防汛实践。唯如此,才能确保三湘大地安全度汛,为经济社会发展保驾护航。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