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21年蝶变,文博会推开“世界的门”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姜媚 2025-05-22 10:41:33
时刻新闻
—分享—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现场。深圳特区报记者 郑铭 摄

——“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系列评论之一

□陈晓丹

追梦人,星光终不负。

5月22日-26日,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以下简称文博会)在深圳举行。文博会来到第21个年头。21年春华秋实,那些沉淀在岁月里的躬耕跋涉、艰难开拓,都化作星光,照亮中国文化产业的追梦之路。

文博会是中国唯一一个国家级、国际化、综合性的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其成长和壮大对打开中国文化产业、文化展会的思路与格局,有鲜明的时代标杆意义和价值影响。

回顾来路,文博会21年一路成长,一路高光。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这是文化事业长期发展的实践总结,也是文博会21年成果的印证。

2004年,首届文博会一炮打响,入选2004年“全国十大文化事件”;

2007年,文博会参展人数破百万,探索出“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精品化、规范化”的办展方针;

201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及港澳台地区全部参展,展会总成交额首次突破千亿大关;

2013年,国内外参展商数量首次突破2000家;

2014年,交易额首次突破2000亿元;

2015年,首设“一带一路·国际馆”;

2017年,海外采购商首次突破20000人;

2021年,文博会被写入《“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23年,首推数字化文创产品,文博会数字化工作被评为2023年度“文化数字化十件大事”之一;

2024年,首设“文创中国”主题展区。

2025年,文博会的辉煌正在继续,一个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文化产品与服务的超级交易平台已然形成。

时代推动与自身驱动,让文博会成为文化产业的标杆。

文博会起于深圳,缘何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第一展”?

奔腾的时代为文博会提供了舞台和良机。这是文化产业增长率攀升的21年,文化产业成为新兴经济增长点;这是文化服务业强劲增长的21年,数字内容产业、在线娱乐等新兴模式引发产业结构剧变。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成为文博会顺势而为的目标。

首创精神是文博会的核心内驱力,其中蕴含着改革与开放、突破与创新、致广大而尽精微的底层逻辑和方法论。

21年来,无论是展商数量还是展览面积,无论是成交总额还是投融资项目,无论是大展台还是大集市,文博会都勇于开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拾级而上不断蝶变。汇聚海量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成为文化交流与贸易双向奔赴的“风向标”。

科创未来,文博会引领文化产业推开“世界的门”。

截至2024年,文博会累计总成交额超3万亿元,服务文化产业企业机构超4.5万个,交易展示海内外文化创意产业展品超200万种。

本届文博会以“科技赋能文化 创新引领未来”为主题。更有超300家海内外头部企业参展、120余场首发首秀、三大国际展会联动,打造“国际文化产业头部展”,同时将AI技术深度植入展览生态。

从各省(区、市)看,它博采地方特色。如湖南馆以“湖湘文脉 科创未来”为展览主题,“潇湘八景数字画卷”“摩崖石刻数据库”尽显湖湘创意;湖北馆的“楚文化元宇宙”和“逍遥武当”VR体验令人耳目一新。

从前沿看,它卷起科技风暴。AI全应用场景呈现、AI科技演出、AI共创互动……AI是最大创新亮点和看点。机器人打咏春拳、机器人弹钢琴、机器人棋艺对决……人机交互秀出绝活。

从世界看,它多元交流合作。本届文博会吸引65个国家和地区305家海外展商参展,110国家和地区的专业观众线上线下参会。文博会国际朋友圈不断扩容,搭建起世界文明对话的超级平台。

文博会21年进阶之路,向“新”而生,因“文”铸魂。

它引领新文博、新业态、新科技,以文会友、以文博集,以文兴业,全面推动文化与市场、文化与科技、中国与世界的深度融合。

深具广阔胸怀、国际视野、前沿触角,文博会是文化强国的缩影,彰显出国家级文化盛会的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必将推开“世界的门”,携手全球文化产业蓬勃发展。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陈晓丹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9/66/1497922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