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哲学里的中国·现场评丨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

来源:红网 作者:商喾文 刘荣榕 编辑:姜媚 2025-05-21 10:28:29
时刻新闻
—分享—

东湖湿地1.jpg

深秋时节的东湖国家湿地公园。

□商喾文 刘荣榕(华中科技大学)指导老师:夏志强

近日,武汉东湖推出四季特色文旅活动,邀请海内外游客共赴四时之美。春有樱花,夏可观荷,秋赏红叶,冬聆落雪,无论在什么季节,东湖总不会让人失望,保不齐在哪溜个弯儿,就会遇到来自东湖的惊喜。

望空中,水天一色,飞鸟成群;聆身侧,水流潺潺,笑声盈盈。晨练、赏景、漫步、闲谈……人们三三两两在宽阔的步道上走着,目之所及,皆是风景。

2024年6月25日,东湖绿道三期建成开放,全长105公里的东湖绿道连线成圈。“从华科出发,沿着新建好的东湖绿道,可以骑上五十公里的大圈!”生于斯长于斯的张同学表示自己从小就喜欢在东湖边骑自行车,她回忆说:“以前东湖绿道二期都还没有开放,骑行只能往返,现在可以来个环线,骑起来更痛快了。”

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爱好的人们,都能在东湖自得其乐,这是每个人的东湖,是人民的东湖。

武汉因水而生,倚水而兴。166处湖泊璀璨生辉,165条江河润泽江城,这些湖泊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东湖。

“野木迢迢遮去雁,渔舟点点映飞乌。”在南宋袁说友笔下,八百多年前的东湖清丽雅致。从四面环水的行吟阁到芳草萋萋的放鹰台,东湖的碧波美景闻名遐迩。

但20世纪80年代,人湖相争、污染加剧,东湖的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到20世纪末,东湖水质甚至变为劣V类,水环境的恶化也让居住在湖边的居民苦不堪言。

许多小型封闭湖泊示范区可以通过阻断大规模污水直接入湖,替换水体实现高效的水环境治理。然而,对于东湖这样的半封闭大型湖泊来说,远不能解决问题。

东湖的生态治理,是一个缓慢而艰辛的过程。此前很长一段时间,由于缺乏统筹协同、执法不到位等情况,相关政策只是遏制了水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但没能从根本上改善东湖水质。

矛盾的解决需要人们基于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河湖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简单地“就水治水”,必须强化统筹、协同治理。

2016年,武汉启动《东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要求以流域水系为单位开展湖泊治理。东湖风景区与武昌区、洪山区、青山区、东湖高新区建立协同联动机制,从各自为战转向“信息互通、数据共享、问题共治”,推进流域河湖长制、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等系统治理措施,全面修复东湖水生态。

开展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全面取缔经营性养殖、建设绿道锁定湖岸线……目前,东湖的水生态修复面积已达到300万平米,成为国内城市湖泊单体修复面积之首,湖区水体总磷现已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为长江大保护贡献了重要力量。

这一条“水岸同治、湖塘并治、流域齐治、社会共治”的治水之路,也为其他地区的河湖治理提供了东湖智慧。

东湖的生态治理,不仅“治”出了绿水青山,也“治”出了金山银山。

看,东湖山水赛场激情上演的马拉松、帆船赛、音乐节、水上嘉年华等各种赛事热火朝天,精彩纷呈。还有东湖风景区大力发展的赏花旅游、红色旅游、体育旅游等,实现了“季季有花、月月有节、全年精彩”。

从“景点热”转向“全域火”,2025年1至4月,东湖风景区累计接待人数1100.51万人,同比增长13.27%,景区接待量、热度均创历史新高。

曾经环东湖沿线的是重工业企业,通过腾笼换鸟,淘汰落后产能,如今已变为信息技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生态与生活融合,文化与科技交汇其间,东湖之变是湖北“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的映照,是长江经济带“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缩影。

以更高水平的协同联动,形成高质量发展整体合力,人湖共生向未来。

本文系 2021年度湖北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省社科基金前期资助项目)“新时代深入推进书香荆楚建设的理论发展与实践创新研究”(项目编号:21ZD117)的阶段性成果。

来源:红网

作者:商喾文 刘荣榕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9/64/1497195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