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们在编织鼓凳。
□李建才(云南红河)
清晨六点,云海尚未散尽,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二甫村党群服务中心的会议室内,驻村工作队正与村“两委”班子核对当日重点工作,窗外传来的鸡鸣声与打印机的沙沙声交织,奏响了边境村寨新一天的奋斗乐章。
二甫村位于黄连山南麓,地处“一脚踏两江,一眼望三国”的特殊区位,30公里边境线蜿蜒如带,是云南红河州最偏远的村寨,哈尼族和拉祜族两族同胞共同生活在这里。随着现代化边境幸福村建设全面深入推进,二甫村蝶变换新颜,呈现出兴边富民的幸福景象。
发展的关键在人。自2023年驻村以来,我们工作队以“五化”建设为抓手,推动基层党组织从“软弱涣散”向“坚强堡垒”转变。将党课搬到橡胶林、竹藤车间,深入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落地生根。形成“任务清单化、责任具体化”的工作机制,推进干部作风焕然一新。
建立村规民约“升级版”。将跨境违法、森林防火等内容纳入村规,成立“红黑榜”评议小组,村规家喻户晓,现在连娃娃都知道“垃圾不落地,家园更美丽”。
“鼓凳会”机制促和谐。村民围坐鼓凳共议村务,调解矛盾。在二甫新村的“十坊和谐街”,两位村民因生产路的纠纷闹得不可开交,村里的老党员搬出了《六尺巷》典故进行劝说,“让出三尺地,换来邻里亲”,两人坐在鼓凳上面对面沟通,最终握手言和。
党员志愿者每月走访空巢老人,帮助代购药品、代缴医保;为二甫小学安装遮光窗帘,定制儿童“成长礼包”,39个网格与6支党员先锋护村队织就民生“安全网”。2024年6月,略波村民小组地质灾害点滑坡治理现场,党员突击队连续奋战,用沙袋筑起了200米防护墙,村民刘大爹感慨道:“党员就是我们的‘主心骨’!”
边境村寨的振兴路,产业支撑是关键。围绕橡胶主导产业,不断推进产业提质增效。覆盖安装5000亩“橡胶防雨帽”,建成10公里“橡胶轨道运输车”,助力胶农从“靠天吃饭”转向“科技增收”。橡胶树戴上“防雨帽”后,雨天割胶效率提升40%,年增产值超200万元。村民们算了一笔账:“以前雨季要损失3个月收入,现在每棵树(能)多产2公斤胶乳。”在倮沙村民小组,68岁的胶农李大爹坐在轨道车上哼起哈尼族小调:“这是我们的‘幸福专列’!”
走在二甫村,每户人家庭院里都堆放着许多鼓凳,纤细的竹条在手中上下翻飞,村民们常常一边编织鼓凳、一边闲话家常。手工编织出的鼓凳皮实耐用,深受消费者青睐,是当地村民重要的收入来源之一。这份手艺是当地哈尼族群众世代传承的技艺,在哈尼族同胞的热心帮助下,搬迁到二甫村的拉祜族村民也熟练掌握了这项技能。
破局鼓凳产业小、散、乱格局,村党总支牵头成立合作社,投入20万元滚动帮扶资金,培训300余名村民掌握“藤条热弯”“编织定型”等技术。2024年全村鼓凳产业年总产值突破400万元,其中,拉祜族村民贡献了35%。两族同胞在工坊里“你教我编藤,我帮你选料”,民族团结之花在指尖绽放。
一排排具有哈尼族和拉祜族特色的干净整洁的民居分立道路两旁;知恩饮坊、同心烤坊等10个民族特色商铺成为网红打卡点;在圆梦藤坊,返乡创业青年用手机直播鼓凳编织;驻村队员围坐在火塘边,梳理工作台账……云海深处,团结一心、共谋发展的合力,绘就现代化边境幸福家园模样,书写边疆振兴的生动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李建才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