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川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消息,截至去年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效发明专利量达134.9万件,同比增长15.7%;高校和科研机构新增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占比提高至70.4%;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4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目标。
这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充分展现了我国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强大实力和巨大潜力。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其有效发明专利更是意义非凡。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让发明专利竞相闪耀,对于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聚焦政策“牵引力”,筑牢发明创造“动力基石”。政府应出台一系列具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政策,为企业和科研机构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和税收优惠力度,对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进行专利研发的企业和机构,给予资金支持和税收减免,降低其创新成本,提高创新积极性;设立专项基金,用于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创新项目的实施,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勇于探索、大胆创新。另一方面,完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的保护力度。严厉打击侵权行为,提高侵权成本,让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同时,建立健全知识产权评估和交易机制,促进发明专利的转化和应用,让创新成果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激活人才“创造力”,打造科技创新“智慧引擎”。要充分发挥人才的创造力,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创新人才队伍。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和科研机构应紧密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优化专业设置,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开展产学研联合培养,让人才在实践中成长,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注重人才引进,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投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研发。制定优惠政策,提供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让人才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身价值。
强化合作“协同力”,搭建发明转化“高效桥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涉及多个领域和多个环节,需要各方加强合作、协同创新。一方面,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企业应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共享资源和技术,共同攻克关键技术难题,提高产业的整体竞争力。建立产业联盟和创新共同体,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另一方面,加强产学研之间的合作,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应加强与企业的对接,了解企业的需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为各方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让更多的创新成果能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王济川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