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武夷山国家公园1号风景道。图片来源:福建省文旅厅网站
□段官敬
4月21日,“何以中国·闽山闽水物华新”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福建省武夷山国家公园启动。武夷山下春潮涌动,从武夷山“双世遗”春和景明、人景相谐的绚丽画卷,到武夷山下“喊山祭茶”寄托一代代茶人的匠心传承,再到专家学者武夷论道、青年学子研学游览绽放山水间的文化魅彩……在 “闽山闽水物华新” 的宏大叙事里,我们聆听山水“闽”韵的时空回响、触摸千年闽魂跳动的脉搏,让非遗在新时代焕发独特价值,助力其与生态文明建设同频共振、协同发展。
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八闽大地释放文化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漫步三坊七巷、烟台山,领略“有福之城、幸福之城”的价值深意;沉浸南平武夷山“世界生物之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超凡之感不言而喻;探寻马可波罗笔下盛赞的“东方大港”泉州,品味“半城烟火半城仙”的独特韵味……一幅幅文化焕新的生动画卷,勾勒出山水“闽”韵新时代文化注脚,闪耀着“闽山闽水物华新”的精神光芒。
矗立人文精神的巍峨峰峦,跨越时空的文化共鸣在此生生不息。在这片浸润着千年文脉的土地上,非遗技艺与艺术创作成为人文精神最鲜活的注脚。从文化情景对话《天心明月》以建窑建盏非遗技艺阐述“人生如盏”寓意,启迪历经沧桑、奋发图强的人生哲思;到戏曲时尚秀《仙境芳踪》汇聚南平南词和京剧等多个剧种,营造“仙山仙水有仙人”意境之美;再到主题歌曲《天心一念》以现代视角回望历史,化用“武夷山上有仙灵”“万紫千红总是春”等意象重构历史对话,让古老山水在现代语境中焕发新生。当深厚文脉浸润于碧水丹山,当非遗记忆与生态肌理交织共振,这片土地便成了贯通古今的精神长廊,让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灵韵在此同频,非遗的温度与生态的绿意在此相拥,共同谱写人文与自然永续共生的时代华章。
闽山闽水的钟灵毓秀,孕育出生态文明与非遗交织的深厚底蕴。在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上,各地以独特的发展路径,将文旅资源“串珠成链”,绽放出耀眼的魅力。例如光泽县素有“最远江南”之称,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深挖茶产业、文旅产业与康养产业潜力,全力推进“一环四通道”建设,绘就全域旅游魅力新画卷;浦城作为中国丹桂之乡、中华诗词之乡、中国(民间)剪纸艺术之乡,凭借丰富的文化资源与深厚的文化底蕴,积极融入“大武夷文化旅游圈”,探索农文旅融合的创新发展模式,为文旅产业注入新的活力。这些实践不仅展现了闽地的山水人文,更通过文旅产业的发展带动百姓增收致富,编织出一条串联风景与民生幸福的多彩纽带。
用全世界听得懂的话,将山水“闽”韵故事讲给世界听。当科技的穿透力与人文的感染力相遇,当东方美学的含蓄意境与全球审美的共情需求交融,八闽文化不再是典籍里的文字、博物馆中的陈列,而是一场可触摸、可沉浸、可共鸣的文明盛宴。这既是对“欲识个中奇绝处,棹歌闲听两三声”的当代诠释,更是让闽韵故事在不同文明的土壤中引发共鸣,让世界读懂八闽文化的深邃与温暖,见证东方美学的永恒魅力。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