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薇
当前,有的干部把“高度重视”“持续推进”挂在嘴边,却只是“空喊口号”,只见打雷不见下雨;座谈时照着材料念得头头是道,被问到具体问题时立刻含糊其辞打“太极”。群众听得眉头越皱越紧,接话茬时也学会了用“好好好”“对对对”打哈哈,表面客气,实则敬而远之。
群众听得耳朵起茧的官腔,掰开了揉碎了看,不过是三个字:怕、懒、装。一是怕担责,遇到矛盾绕着走,用“按程序办”当挡箭牌;二是懒于思,汇报工作套模板,念文件省心又保险;三是装样子,把表态当落实,拿口号充政绩。说到底,是“官本位”思想在作祟,总觉得自己是“管人”的,不是“服务”的。
这类干部把群众当成工作对象,而不是自家亲人。下乡调研“车轱辘话”来回转,汇报座谈满嘴新名词,看似端着干部的“范儿”,实则是脚底没泥、心里没数。当干部把办公室当主场、把材料当指南,说出的话就难免带着油墨味,缺了烟火气。
“打官腔”不如“拉家常”,而说好“家常话”要练好“三功”。要练好“耳功”,听得懂带着乡音的牢骚,辨得明裹着埋怨的期待,从群众的七嘴八舌中捕捉到真问题。要练好“腿功”,办公室泡不出鱼水情,材料堆里长不出同理心,只有脚底沾泥、身上落灰,才能说出带着烟火气的话。当然,更关键是要练好“心功”,把群众当自家人,才会感同身受;视责任如家事,承诺才不会变成空头支票。当干部真正把群众家的板凳坐热,把群众的难事当家事,那些透着热情、带着温度的家常话,自然会架起干群连心桥。
来源:红网
作者:魏薇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