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建军【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院长(副主任)】
每年春节后,中国各地都会掀起一场“拼经济保用工”的热潮,今年尤为显著。这场热潮不仅是企业复工复产的关键,更是经济复苏和产业升级的生动写照。从政府到企业,从社会到个人,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彰显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活力。然而,在这股热潮背后,我们也需要冷静思考,如何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充分就业的良性循环。
热潮背后: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
春节后的“拼经济保用工”热潮,是中国经济强劲复苏的有力证明。许多企业订单量大幅增加,生产线必须全力运转,这使得用工需求随之增长。今年春节过后,全国许多地方的用工需求相较于往年显著增加,且在时间上也提前了许多。这一现象表明,中国经济正在走出疫情阴影,迈向高质量发展。
这一热潮也是产业升级的必然结果。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企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据巴陵石化二厂原党委书记刘绍泉的调研,湖南岳阳绿色化工高新开发区内的企业,普遍要求员工具备化工安全生产上岗资质。这说明,中国的产业结构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对劳动力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保用工:企业发展的关键举措
对企业而言,“拼经济保用工”不仅是复工复产的关键,更是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春节期间,许多企业通过提供交通补贴、包车返工等优惠政策,吸引务工人员回流。这些举措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题,又提升了员工的归属感和满意度,降低了员工流失率。
企业还积极探索新的用工模式。如灵活用工、共享员工等创新模式,正逐渐成为缓解用工压力的有效手段。这些模式既降低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又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就业选择,实现了企业与员工的双赢。
政府与社会:协同发力的重要角色
在这场“拼经济保用工”的热潮中,政府和社会的作用不可或缺。政府通过制定和实施积极的货币财政政策,为企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极大地提振了市场信心,推动了经济复苏。
在劳动力市场方面,政府同样积极作为。如湖南通过搭建高效就业信息平台,发布用工信息,促进劳动力供需精准对接。政府还加大了对教育和培训的投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水平,以适应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变化。
社会层面的努力同样不可忽视。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多渠道就业,正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正如湖南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唐励教授指出的,引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是缓解用工压力的重要途径。
未来展望: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充分就业的良性循环
“拼经济保用工”热潮的出现,是中国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但也暴露出劳动力市场的深层次问题。如部分企业面临“招工难”“留人难”的困境,部分劳动者则面临技能不足、就业门槛高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共同努力。
有专家建议,政府应继续加强劳动力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引导企业合理确定工资水平,避免过度竞争导致劳动力市场扭曲。企业应优化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创新能力,降低对高工资水平的依赖,同时注重员工的职业发展和福利待遇,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忠诚度。社会层面应积极转变就业观念,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渠道实现就业。如支持校企合作,特别是中高职院校与企业共建人才基地,开展顶岗实训,有效对接用工需求。
春节后的“拼经济保用工”热潮,不仅是中国经济复苏的缩影,更是中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在这场热潮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展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韧性和创新活力。未来,我们期待通过多方协同发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充分就业的良性循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