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文刚
近日,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化改革攻坚,做好“五篇文章”,推动农业基础更加稳固、农村地区更加繁荣、农民生活更加红火,不断开创湖南“三农”工作新局面。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立国之本。从2004年至今,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把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出台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出发点和落脚点,从全面免征农业税到实行粮食直补等惠农政策、从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短板到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从城乡区域融合发展到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更好的政策、更多的资金、更强的力量逐步向“三农”领域倾斜,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意度持续增强。
然而,当前“三农”工作也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瓶颈。一些地方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渠系管网未打通“最后一公里”,农作物收成难以走出“靠天吃饭”的窘境;一些农村地区发展步伐不快、就业机会不多,大量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农业生产劳动力明显不足;一些地方除水稻、生猪等传统产业外,没有形成支撑农民稳定增收的其他种养项目;也有一些地方农产品丰收了,却面临信息闭塞、物流网络不畅等销售难题……
客观上的困难、瓶颈可以通过政策优化、财力投入逐步加以改善,而可能给“三农”发展带来掣肘的主观因素则更需极力予以避免。如当前一些地方片面理解、机械执行耕地恢复政策,要求镇村脱离农村实际在山地、林区恢复耕地,耗费极高成本恢复后的耕地却因不宜耕种、无人愿种再次撂荒,基层干群对此十分反感,纷纷呼吁给予基层耕地保护管理工作更多的弹性空间。还有少数地方不经深入调查研究,不去征询土生土养的“土秀才”“田专家”们的意见建议,便推行一些特色种养产业,大包大揽“替民作主”,损害了农民切身利益。
要实现“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三大目标,需要社会各界尤其是各级党政机关更多以农民视角看“三农”。要深入践行“四下基层”,不断深化“走找想促”,走进村组农户当中调查研究,以强烈的“忧农意识”设身处地去发现和解决农业生产、农民生活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
要始终坚守“为民造福是最大政绩”这一理念,在制定出台、贯彻执行农业农村政策的过程中,少些家长式的“替民作主”,多些群众观点、诉求、意见,少些“一刀切”,多些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农民意愿、现实需求及时调整、优化政策,不断提升政策的可行性、可持续性,让涉农政策更为精准地契合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呼应农民群众的内心需求。
来源:红网
作者:柳文刚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