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竹梅
炎炎夏日里,红色旅游正成为暑期文旅市场的“热词”。从革命旧址到精神地标,从研学课堂到互动体验,全国各地红色景点迎来客流高峰,青少年研学团、家庭出游群体络绎不绝。红色旅游不仅让人们在行走中感悟历史、传承精神,更以丰富的业态、创新的体验拉动消费增长,成为暑期文旅市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居民出游人次达32.85亿,同比增长20.6%;出游花费3.15万亿元,同比增长15.2%。而进入暑期,红色旅游持续升温,不少地区凭借资源整合、科技赋能、融合发展的探索,实现了红色文旅的高质量突围。以湖南为例,凭借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沉浸式研学体验,成功跻身全国红色旅游热门目的地前十。从“半条被子”的温暖记忆到“精准扶贫”的时代新篇,湖南正以红色基因激活文旅动能,在传承与创新中探索红色文旅发展的有效模式。
湖南深厚的红色底蕴堪称一部鲜活的革命史诗。全省1700余处不可移动革命文物、8万余件(套)国有可移动革命文物藏品,构成了全国密度较高的红色资源网络。从秋收起义的烽火旧址到通道转兵的决策之地,从“断肠明志”的陈树湘到“精准扶贫”的十八洞村,湖南将历史纵深与时代叙事巧妙衔接,形成了“革命旧址+精神地标+乡村振兴”的立体化资源矩阵。这种资源整合的智慧,体现在对红色基因的深度挖掘与转化上。如韶山打造的“我的韶山行”研学体系,以“1+3+4”课程架构串联故居、纪念馆、实景演出等场景,让青少年在红歌快闪、主题讲解中沉浸式感受革命精神。益阳清溪村则另辟蹊径,将周立波《山乡巨变》的文学基因融入文旅开发,通过“文学+文旅”模式激活乡村振兴动能。这种“一核多元”的资源开发策略,既保持了红色文化的真实性,又拓展了文旅融合的广度和深度。
当传统展陈遇上现代科技,湖南红色文旅展现出强大的吸引力。韶山“红五星”剧场的《最忆韶山冲》,通过“巨幕”超高清8K舞台底屏与“光影矩阵舞台”,将秋收起义等历史场景立体呈现,《最忆韶山冲》已经演出数百场,成为了游客来韶山必看的节目。南岳衡山脚下的祝融探火太空体验馆,则突破传统红色场馆边界,将航天精神与革命精神同框展示,让游客在“火星漫步”中感悟接续奋斗的深刻内涵。数字化创新还体现在交互体验的优化上。长沙“湘见长沙红”活动联动27家场馆推出“红色护照”集章打卡,共发放5000册红色印记护照和5000份红色线路寻访地图;湘潭县彭德怀纪念馆的“口袋导游”AI系统,能迅速解析文物背后的故事,让静态展陈变为动态对话。这种“科技+文化”的深度融合,使湖南红色旅游从“单向灌输”转向“多维共鸣”。
湖南红色文旅的破局之道,在于打破“门票经济”的窠臼,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如湘潭万楼・青年码头通过“红色+夜经济”模式,将集装箱集市、光影演艺与红色文创结合。这种“红色+N”的融合策略,使文旅消费从“一次性打卡”变为“持续性体验”,带动经济多点增长。此外,红色文创产品不断推陈出新,从文具、服饰到数字藏品,满足了游客“把红色记忆带回家”的需求。数据显示,暑期红色旅游相关的餐饮、住宿、文创消费同比均有明显增长。
暑期红色旅游的持续升温,既是红色文化吸引力的体现,也是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成果。资源整合让红色故事“可感知”,科技赋能让红色体验“更鲜活”,融合发展让红色消费“能持续”,三者共同推动红色旅游成为暑期文旅市场的“增长极”。
这种热潮背后,是人们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追求,更是文旅产业以创新激活资源价值的生动实践。随着红色旅游业态不断丰富、服务持续优化,它将继续为文旅市场注入活力,成为连接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重要纽带。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