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观察|从醴陵看县域人文经济向何方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李意一 2025-08-08 16:46:49
时刻新闻
—分享—

5c072a2a-79a4-4566-8d66-8ac2b9b6196c.png

□王小杨

近来,人文经济学相关的研究不断推出。作为醴陵城市观察员,我也发现,醴陵这些年无论是在文化传播,还是在经济产业,抑或是“文化+经济”相互融合上,有些值得关注的案例。

这些年来,无论是理论研究领域,还是实践发展层面,人文经济学成为一个热点领域或话题。早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提出,“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杭都是在经济发展上走在前列的城市。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

何谓人文经济

事实上,人文经济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更早。早在2006年,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就在《之江新语》中提出了“文化经济”的概念,“所谓文化经济是对文化经济化和经济文化化的统称,其实质是文化与经济的交融互动、融合发展”。

从“文化经济”到“人文经济”,理论的演进反映了对经济发展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依学界的理解,人文经济是人文与经济在总体上交融互动、融合发展、比翼齐飞的一种良性发展,是以人文价值为灵魂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双向贯通、融合发展的形态。

人文经济学的提出,既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也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经典著作中,对西方经济学的反思批判,为人文经济学反思“人的缺失”、追求“人文回归”提供了理论支点。而星散在百家经典,践行于历史长河的“经世济民”“义利兼顾”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为人文经济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精神涵养与实践传统。

正如有学者指出,传统西方经济学基于“理性人”假设,将人简化为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动物,忽视了人的文化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需求,也由此产生了“斯密之困”的迷思。

而人文经济学,作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突破了“理性人”假设局限。人文经济学以人民为中心,将经济活动嵌入人文历史背景,主张通过文化赋能经济、经济反哺文化,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这深化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人民立场,也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文逻辑。

从实践层面来看,人文经济并非简单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是一种以人文价值重构发展逻辑的新范式。正如有学者提出的,一方面,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基因密码”和“价值内核”,另一方面,经济为文化发展提供“存续载体”和“实践场域”。

图片

发展人文经济,醴陵有何条件

放眼全国,除了走在人文经济发展前列的苏杭,也不乏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实践经验。湘东大地之上的醴陵,这座曾被丰子恺因“碧水青山”而“错认杭州”的千年古城,在人文与经济的交融互动中,走出了自己的县域人文经济学实践之路。

客观上看,醴陵在发展人文经济上,有一些得天独厚的优势。

一是优越的地理条件。醴陵位居湖南东部,东交江西省萍乡市,北界长沙县,既身处“长株潭都市圈”,又落于“湘赣边区域合作示范区”,享受不同区域政策的扶持与补贴,周边合作紧密,发展机遇丰富。渌江穿城而过,不仅为陶瓷产业提供了必要的水源条件,更形成了独特的河谷地貌,为产业集聚创造了天然优势。

在交通区位上,“四高”(沪昆高速、岳汝高速、莲株高速、醴娄高速)、“三铁”(沪昆高铁、沪昆铁路、醴茶铁路)等交通干线交错,形成了便捷的交通与物流网络。这既有利于原材料运输与产品销售,也有益于促进文化交流和人才流动,为人文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以来,醴陵就是人文汇聚之地,渌江书院八百年弦歌不辍,朱熹、王阳明、左宗棠等鸿儒硕学于此地坐而论道,“朱张会讲”的辩论流传至今,成为思想碰撞的美谈。历史上,醴陵还是重要的商贸集散地,南来北往的商贾带来了不同地域的文化元素,形成了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多元性和包容性,为当代人文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创意源泉。

醴陵还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像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星子灯等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当代文化创新的重要资源,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独特的内容支撑。

三是扎实的特色产业。陶瓷与烟花是贯穿醴陵发展的两大传统产业,也是经济支柱性产业。现有的数据显示,当前醴陵拥有陶瓷企业1500余家,从业人员近20万;烟花爆竹生产业近200家,从业人员超15万。这些扎实的产业根底与产业集聚效应,自然是人文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

醴陵的民营经济活跃,中小企业众多,创业创新氛围浓厚,这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特别是近年来,醴陵大力发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等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与文化创意深度融合,初步形成了独具醴陵特色的“陶瓷+烟花+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a2efaccc-e9f5-42d5-9c13-f37110779a8d.jpg

在县域人文经济发展上,醴陵有哪些实践

一定程度上,人文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之处,应该是实现经济文化化与文化经济化的深度融合、双向转化。我们看到,醴陵在文化品牌建设、特色产业升级,以及人才政策支撑等诸多领域,进行了一些探索实践,这些实际上可以归入人文经济学的发展主题。这些实践也进一步激活了人文经济发展。

品牌化推动文化资源转化。既“敏于挖掘文化传统中的经济元素,又善于以文化的力量推动经济发展”,醴陵通过制定《关于促进“陶瓷+烟花+文旅”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试行)》等政策措施,实施“文化+”战略,推动文化与制造业、旅游业深度融合。

从湖南(醴陵)国际陶瓷产业博览会,到中国·醴陵炒粉节,再到国际烟花论坛和湖南(醴陵)烟花爆竹产业博览会,一系列特色活动品牌将文化元素渗透到展会设计、营销推广和消费场景中,推动着文化与经济深度咬合、协同运转。烟花、陶瓷、美食等文化要素的有机串联形成了不同产业的良性流量闭环,带动着城市整体的消费溢出。

如产业升级破解发展瓶颈。面对传统产业同质化竞争激烈、附加值不高的困境,醴陵通过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改造,培育新兴产业集群,让县域经济朝着更环保、更持续的方向发展。

如在陶瓷领域,以科技赋能推动转型升级,跳脱原本的日用品定位窠臼,打造了“先进陶瓷”产业集群,服务半导体、新能源、生物医疗等前沿领域。在花炮产业,建成了全国第一条组合烟花自动生产线、全国首条爆竹自动化生产线,推出了低药量微烟尘的“城市烟花”,用现代科技改进传统工艺,以绿色创新破解污染难题,为花炮产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路径。

如柔性引才激活经济动能。人文经济重视人的主体性与价值性。而人才又是第一资源,如何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等手段吸引人才、挖掘人才,这是许多地方共同面对的发展议题。

家乡情、传统文化与人文关怀为纽带,醴陵打造了“湘雅乡情”“渌江讲坛”“梦想助跑堂”三个县域特色柔性引才品牌,以此推动乡贤反哺城市、文化聚集人才本土与孵化人才。此外当地还促成了醴陵陶瓷发展研究中心与广州美术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成立实践教学基地,为吸引人才、锻炼人才、留住人才搭建了宝贵的平台。

跳出醴陵实践,看县域人文经济向何方

相较于苏杭依托大城市能级的文化经济发展,醴陵的发展之路,既继承了苏杭文化赋能经济的精髓,又创新出其富有县域特色的“草根路径”。以醴陵为方法,看县域人文经济发展,下一步又该怎么走?

一是发现浸润经济的人文新要素。县域人文经济的发展,需要不断发现和激活那些深藏于日常生活中的文化因子。正如醴陵,除了陶瓷和烟花这两张产业名片和渌江书院这座文化矿脉,还在挖掘更多其他方面的人文元素。

譬如,传统村落的乡土记忆、地方美食的味觉符号、民间工艺的技艺传承,这些散落在各处的文化碎片,都是可以转化为经济动能的宝贵资源。关键在于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可以通过系统性的文化资源普查,想办法让沉睡的文化资源“活”起来。

当然,还要善于发现新生代创造的文化要素。年轻人的创意表达、数字化的文化形态、网络空间的文化现象,这些新兴文化要素往往蕴含着巨大的经济潜力。县域人文经济需要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文化的代际更新,让传统与现代在碰撞中产生新的火花。

二是挖掘引领经济的人文新价值。人文经济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要求遵循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人文逻辑。人文经济的主体是“人”,服务广大民众或消费者,将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从全国范围看,除了苏杭等城市的人文经济发展成效显著,其他还有一些地方也在不断发挥自己的特色,举办了一些特色活动,如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营造“慢生活”氛围,让市民在公园城市中诗意栖居。换言之,在城市发展中,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增长的指标,还要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创新参与度、社会信任度等软性指标量化作为参考,通过完善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促进文化繁荣,让经济发展真正转化为民生福祉。

三是找准驱动经济的人文新赛道。如今进入了数字时代,县域人文经济发展也有了更多的全新赛道。敏锐把握数字经济的时代脉搏,跳出传统产业思维,在传统优势基础上开辟新的增长空间,足可以让文化资源在新的消费场景中创造价值。

譬如,各地的数字文创、研学经济、红色旅游等都是充满潜力的方向。关键是要有“无中生有”的创新思维,以及“有中生新”的转化能力,真正实现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双向转化。

四是拓展发展经济的人文新业态。人文经济的未来,在于业态创新。这需要打破产业边界,推动跨界融合,深度推进经济文化的一体化,创造更多新业态新模式。

从“看文化”到“做文化”,从“买产品”到“享体验”,醴陵在这方面可圈可点。全国其他地方如浙江乌镇,也探索出了一些成功经验,在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令人耳目一新,让游客在互动体验中感受文化魅力,在文化消费中创造经济价值。还有夜经济同样潜力巨大,于醴陵而言,下一步可以围绕“不夜醴陵”的设想,以烟花为媒,发展夜赏、夜游、夜娱、夜购、夜食等业态,让夜晚成为文化消费的黄金时段,助力醴陵成为湘东地区的“不夜城”。

县域人文经济向何方?让文化成为经济的灵魂,让经济成为文化的载体,让每个人都成为发展的参与者和受益者。这不仅是醴陵在县域人文经济领域发展的启示,也应是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王小杨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2/90/151884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