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凉一夏,避暑怀化雪峰山下。
□吕金艺
当三伏天的热浪席卷全国,“哪儿凉快哪儿待着”不再是调侃,而是广大游客的真实选择。这个夏天,贵州威宁、吉林集安、湖南靖州等小城凭借“凉资源”异军突起,让县域旅游在避暑经济中“清凉”出圈。这些曾经藏于深闺的地方,用22℃的夏天、原生态的风光和独特的民俗,不仅为游客送来清凉,更点燃了县域经济的“热”引擎,成为旅游市场的一抹亮色。
县域避暑旅游的火爆,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独特的气候与生态,本身就是最稀缺的旅游资源。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排牙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超过92%的森林覆盖率孕育出“天然氧吧”,22℃-26℃的夏季平均气温成了吸引游客最好的招牌。当大城市在“炙烤模式”中喘息时,县域的“凉资源”恰好填补了市场空白,成为吸引游客的核心竞争力。避暑旅游若只停留在“纳凉”层面,难免陷入同质化竞争。除了提供清凉舒适的环境,也要满足游客精神文化的需求。威宁的火把节、靖州的苗侗风情等多姿多彩的地域文化,为“凉资源”注入了文化灵魂。这种“清凉+文化”的组合拳,既满足了游客对舒适气候的需求,又提供了精神层面的获得感,让县域旅游跳出了“走马观花”的浅层次模式。
便捷的交通网络让县域避暑旅游活力满满。过去,不少县域虽有好风光,却因“养在深闺人未识”而遇冷。如今,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主骨架已经覆盖全国超过80%的县,2024年底我国高铁里程突破4.7万公里,交通网络的不断完善让县域旅游更加通畅。交通的“毛细血管”畅通后,县域的“凉资源”才能转化为“热经济”,这正是基础设施建设赋能文旅发展的生动写照。从“避暑”到“乐享”,县域旅游的出圈更折射出旅游消费的新趋势。如今的游客不再满足于“到此一游”,而是追求“慢下来”的体验,这种对自然与文化的深度向往,推动县域旅游从“季节性爆火”向“全时性发展”转型。数据显示,靖州暑期游客量与旅游收入同比攀升,正是因为其抓住了“体验式消费”的核心,通过多元业态满足了家庭游、亲子游等不同需求。这也启示我们,县域旅游的竞争力不仅在于“有什么”,更在于“能提供什么体验”。
在这个炎炎夏日,县域旅游以“凉”为笔,在旅游市场“暑”写了一篇精彩的新篇。希望在未来,县域旅游能够不断完善与发展,为游客带来更多“凉”辰美景,成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让更多人领略到小县城的独特魅力。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吕金艺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