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好评中国丨宁电入湘:1616公里银线写下的中国式“绿富双赢”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江雨红 编辑:张广蓉 2025-08-20 11:27:20
时刻新闻
—分享—

这是6月29日拍摄的“宁电入湘”工程宁夏中卫市中宁换流站(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发(袁宏彦 摄)

□江雨红

宁夏广袤的沙漠戈壁上,光伏板逐日而列,风电机擎天而转。三湘大地,工厂机械臂高速运转、居民空调清凉送爽。一条1616公里的±800千伏特高压直流线路,将西北 “风光馈赠”送往中南,利用电流串联资源、经济与生态,书写我国能源转型与区域协作的高分答卷。

破解湖南能源“短板”。湖南作为中部经济大省,近年用电需求“阶梯式”增长,迎峰度夏期间电网最大负荷同比提升8.4%,支柱产业扩能与新动能崛起加剧电力缺口,而“宁电入湘”成为破局关键,试运行阶段即释放400万千瓦供电能力,创下西北特高压调试最短纪录,实现“一次成功”最优指标。9月全面投产后,送电能力将翻倍至800万千瓦,年输电量达360亿-400亿千瓦时,填补全省1/6用电缺口。这条“经济生命线”不仅保障民生用电无虞,支撑制造业满产、重大项目推进,为湖南发展筑牢能源根基。

激活宁夏新能源的“金钥匙”。“沙戈荒”曾是宁夏短板,如今借“宁电入湘”变身能源富矿。宁夏年日照超3000小时、风能可开发量2.2亿千瓦,却长期受消纳难题制约。工程1764万千瓦配套电源中,1300万千瓦来自风电光伏,新能源占比超50%,相当于年替代1300万吨煤炭“黑色能耗”。能源外送更带动产业升级:仅红寺堡地区就新增数千个就业岗位。换流站周边形成光伏制造、风机运维等千亿级集群,实现“资源优势→产业优势→经济优势”跨越,让戈壁成“金银滩”。

书写区域共赢的“示范样本”。“宁电入湘”不只是“西电东送”,更构建了“生态+经济”的双赢模式。湖南年400亿千瓦时绿电输入,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682万吨,相当于少烧1200万吨标准煤,既稳固了GDP底盘,又守住了“绿水青山”;宁夏200万亩沙漠覆“光伏铠甲”,治沙与发电协同推进。这种模式破解了“西部有资源缺市场、东部有需求缺资源”的失衡。如今,在甘肃、青海等“沙戈荒”地区,类似的能源外送工程正在推进,“宁电入湘”的示范效应正转化为全国能源转型的集体行动。

1616公里银线奔涌的,是高质量发展动能。区域协作是“各展所长”的共赢,能源转型是“提质增效”的选择。这条电力大动脉持续奔涌,我们看到的是中国统筹发展与环保、平衡效率与公平的制度智慧,更是迈向“双碳”目标与共同富裕的坚定步伐。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江雨红

编辑:张广蓉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2/64/1521374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