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晚,2025年“屈之源杯”汨罗市和美乡村篮球大赛(“村BA”)总决赛激情上演。
□唐代远
近日,2025年“全民健身日”主题活动全国主会场(湖南)系列活动在怀化启动,点燃了整个城市的运动热情。这场全民健身盛会的背后,藏着湖南探索“赛事+文旅+消费”融合模式的深层智慧 ,将赛事“流量”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能量”,为健康中国建设写下鲜活注脚。
全民健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时代命题。随着生活水平提升,人们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愈发强烈,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容。从各地“村BA”“村超”的草根热潮到马拉松成为“城市标配”,从室内健身房的普及到户外露营的爆火,体育早已超越“锻炼”本身,成为连接文化、激活消费、凝聚共识的综合载体。而湖南的独特之处,在于跳出就赛事办赛事的思维,以“融合”为钥,打开“一场赛事激活一座城”的乘数空间。
赛事的“根”,扎在城市的文化基因里。2025株洲“厂BA”以540万观赛人次拉动1.6亿元消费的火爆绝非偶然,当篮球架下响起老工业基地的机器轰鸣声,当赛场外的跳蚤市场摆上火车模型,这场赛事便不再是单纯的体育竞技,而是一场工业文化的“嘉年华”。它让本地人看见城市记忆的鲜活表达,让外来者触摸到产业发展的强劲脉搏,更让消费链条从“看比赛”延伸至“买周边”“尝美食”“住民宿”。同样,2025长沙马拉松超21万报名者以“山水洲城”为赛道底色,将橘子洲头的烟火气、湘江两岸的现代感串成“移动的城市展厅”,让跑者在竞技中感知城市的深度。赛事与文化的深度融合,让每一场比赛都成为城市的文化名片。
赛事的“力”,源于全民的共创共享。“湘超”联赛未赛先火的秘诀,藏在网友的创意里——“星城臭豆腐队”“醴陵炒粉队”等趣味队名刷屏社交平台,地方特产与竞技精神的碰撞,让赛事尚未开赛便成为全民话题。这种“UGC共创”模式,本质上是将赛事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参与”。从长沙马拉松“全龄组别”的贴心设计,到社区“楼BA”让居民下楼即可参赛,湖南的赛事始终保持着“接地气”的温度。当普通人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赛事便拥有了持续生长的内生动力。
赛事的“效”,显现在消费链的延伸拓展中。赛事的直接收益或许有限,但其对消费的辐射效应却不可小觑。株洲“厂BA”赛场外的就业咨询台、特色夜市、无人机秀,将观众的停留时间转化为消费时长;湘江马拉松“跑湘马·品湘味”活动联动148家餐饮门店发放1116万元优惠福利,农副产品展销市集3天销售额突破200万元。更值得关注的是,赛事催生的“打卡经济”“体验经济”,让工业遗产区、滨江步道等小众空间进入大众视野,激活存量资源价值。这种“1+N”的消费辐射,让赛事从“一次性活动”变为“持续性消费引擎”。
更深远的改变,发生在全民健身的生态里。衡阳国民体质监测中心为超万人定制“运动处方”;湖南体育职业学院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推广“微健身”;长沙“15分钟健身圈”覆盖2000余处场地,湖南正将赛事的短期热度转化为健身的长期习惯。数据显示,2024年长沙市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43.9%,《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合格率达95%。
健康中国的宏大叙事,需要每一座城市的生动实践。从怀化的“全民健身日”主会场到株洲的“厂BA”赛场,从长沙的马拉松赛道到湘超联赛的创意队名,全民健身的“热”,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能”;赛事的“流量”,正沉淀为经济的“增量”。以赛事为媒,让健康融入生活;以融合为径,让城市持续生长。
来源:红网
作者:唐代远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