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芙蓉国评论丨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贡献湖南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李意一 2025-07-09 11:10:21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50207152544.png

□何竹梅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如纽带连接世界、发展梦想,对湖南而言,是内陆省份拥抱世界的“黄金机遇”。7月8日,湖南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在长沙召开。湖南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为钥,正解锁内陆省份开放突围的独特样本,在制度创新与产业优势的共振中、在文化魅力与开放活力的交织里,让“湖南气场”香飘万里。

近年来,湖南充分发挥“一带一部”区位优势,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扩容经贸“合作圈”、扩展平台“辐射圈”,在共建“一带一路”中交出亮眼答卷。如今,湖南已与23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稳固贸易伙伴关系,对“一带一路”贸易额达3185亿元,数字背后是内陆省份向世界张开怀抱的决心。三一重工的工程机械驰骋海外工地,华菱集团的钢材筑牢跨国工程根基,一批湘企以硬核实力 “出海”,成为产业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力的生动注脚。而连续举办的中非经贸博览会,更让长沙成为中非合作的“黄金枢纽”,首次向全球发布的《中非经贸合作蓝皮书》,既彰显了湖南在贸易畅通领域的探索深度,也为国际合作贡献着“中国智慧”。

以高质量发展为导向,是湖南锚定开放航向的“指南针”。将共建“一带一路”与自身产业升级深度绑定,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湖南深谙此道,推动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优势产业扩大全球布局,同时让网文、综艺等文化产品成为“走出去”的新力量。芒果TV的自制内容在东南亚掀起“中国风”,湘绣、醴陵陶瓷通过文化展览成为跨文化交流的使者,这种“硬实力”与“软实力”的双轮驱动,让湖南开放既有“筋骨”更有“温度”。

聚焦“十大重点”领域,湖南正系统打通开放“任督二脉”。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中欧班列(长沙)开行量突破千列,城陵矶港外贸集装箱吞吐量连年攀升,铁海联运通道让“湖南制造”48小时直达全球主要港口。产业投资合作中,华菱集团在东南亚布局钢铁基地,带动上下游产业链协同出海;中联重科在欧洲设立研发中心,实现“全球研发、本地制造”,这种“以点带链、以链促面”的模式,让合作共赢有了坚实支撑。

力争“三大突破”,是湖南向更高开放能级冲刺的宣言。拓展国际市场,既要办好中非博览会这样的“主场外交”,也要借势湖南—粤港澳大湾区经贸合作交流会实现“借船出海”,让更多“湖南智造”“湖南服务”站上世界舞台。提升投资效益,需引导企业做好项目评估,避免盲目扩张,像三一重工在德国的产业园通过精准调研实现盈利倍增,为湘企海外布局提供了范本。深化人文交流,要让岳麓书院的文脉与共建国家的文明对话,在民心相通中筑牢合作根基。

从235个贸易伙伴到3185亿元贸易额,从企业“单兵出海”到产业链“集群出征”,湖南的开放突围,印证了内陆省份也能凭区位优势、产业韧性、文化底蕴在全球化浪潮中占据一席之地。湖南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已获阶段性成果,但仍有机遇与挑战。唯有持续激活“一带一部”优势,在制度创新上敢闯敢试,在产业协同上深耕细作,在文明互鉴上主动作为,才能在共建“一带一路”中续写更多从“跟跑”到“领跑”的精彩故事,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1/91/151119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