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官敬
高温来袭,多地开启“蒸笼”模式,降温防暑、保民生保生产,成为城市治理的重要任务。开放纳凉场所、加密洒水作业、设立消暑驿站……一项项“清凉服务”,彰显着城市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与深厚的民生情怀。
可以说,这场高温“烤”验,不仅检验着城市的基础设施,更映照着治理者以人民为中心的作风与追求。从交通疏导、电力保供到错峰服务,一系列务实举措,正是城市在特殊节点交出的公共服务高温应答卷,为市民撑起一片“清凉”。
这份关怀,从城市延伸至乡村,底色始终如一。从城市街角的“爱心冰箱”,见证了每一个人都在无声托举城市善意的堤坝;到农技专家顶着烈日下沉田间,推广大棚生产降温技术,护航农业生产,给广大农民群众送去“清凉”。无论是地铁口、博物馆为户外劳动者开辟的专属休憩区,还是乡村文明实践站、村史馆迎来的纳凉村民,高温“烤”验下叙述着一个个为民故事,生动诠释了人民至上、民生至上的初心。
消暑纳凉、安全生产,是“烤”验的加试题。确保安全度夏与推动高质量发展,二者不可偏废。这需要广大党员干部锐意担当、主动作为、扛责而上、知难而进,激发全社会干事创业的精气神。一方面,持续优化城市治理体系,进一步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利用机关场所、地铁站、博物馆等公共区域,打造集纳凉、饮水、休憩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另一方面,紧抓农时节点,发挥组织优势,依托大型机械、无人机、智慧系统提升作业效率,保障粮食安全,增进农民获得感。
高温“烤”验之下,没有局外人。空调合理设置、人走灯灭、节约用电,是为电力保供尽责;选择绿色低碳出行,合理搭车拼车等,是为减少“碳”足迹、为地球降温出力。这份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的自觉,是高温下的大格局与大情怀,也是人类面对共同挑战的应有之义。
一切发展的旨归,皆在造福人民。高温之下,群众的“凉爽”体验直接关乎幸福感与获得感。优化服务模式、创新惠民举措、提升应对能力,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枝叶总关情”的细致心,尽心尽力、实干担当,方能真正上交一份让群众满意的高温应答卷,让城市文明在热浪中绽放光彩。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