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红评丨科学处理秸秆资源,奋力交出绿色“综合答卷”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李意一 2025-07-01 10:33:32
时刻新闻
—分享—

□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近日,湖南省生态环境厅发布了《湖南省秸秆禁烧区和限烧区划定方案》(下文简称《方案》),该《方案》按照“疏堵结合、标本兼治、禁烧常态、以禁促用”总体思路,将湖南省划分为Ⅰ类、Ⅱ类、Ⅲ类禁烧管控区,其中禁烧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83.2%,限耕地面积占比16.8%。

《方案》作为湖南省秸秆禁烧限烧管控的重要政策依据,其出台意味着湖南省在秸秆禁烧限烧区域落地工作中实现了关键突破,为推动湖南省秸秆综合利用进程提供了有力支撑,也为高质量交出湖南特色的秸秆利用绿色“综合答卷”奠定了根基。该《方案》具有四个特点。

一是必要性。秸秆如何处理不是一件小事,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从农民角度来看,农时不等人,既要降低秸秆处理成本,同时需要快速处理,不耽误农作物的耕种时节,并且秸秆处理不能影响农业生产。从政府的角度来看,秸秆处理既不能造成环境污染,还要资源综合利用,并且提升耕地质量,促进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秸秆烧还是不烧、如何烧和管控,需要有相关《方案》作为支撑,《方案》及时出台非常必要。《方案》将禁烧耕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划定为83.2%,立足秸秆是资源不是废物,对于秸秆资源综合开发和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是非常有益的。

二是科学性。科学是秸秆处理的根本遵循,唯有以科学为依据,秸秆处理才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避免盲目性和瞎指挥。对于“一刀切”式禁烧举措,我们应理直气壮地说“不”,并对此行为“切一刀”。《方案》立足湖南实际,综合考虑地形地貌特征和大气污染传输扩散规律,兼顾农业生产需求和秸秆综合利用条件,建立基于全局的分区域、分类型、分级别、分时段秸秆禁烧区划定及禁烧管控体系,科学性强,为《方案》的实施奠定了科学基础。

三是区域性。湖南地貌复杂类型多样,有半高山、低山、丘陵、岗地、盆地和平原,不同的区域对秸秆处理方式不同,必须因地制宜才能事半功倍。《方案》将秸秆禁烧区与土地利用类型相协调,统筹考虑山脉、河流等自然地理边界和各级行政边界,尽可能连续成片。这体现了秸秆处理区域差异、因地制宜的思想,为《方案》落地实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是操作性。秸秆处理直接关联万千农户的生产生活,政府管控需将可操作性放在重要位置上,唯有摒弃“空中楼阁”式的制度设计,让《方案》中的各项举措切实贴合基层实际,才能推动秸秆治理真正落地见效。由于《方案》力求精准,禁烧区划定以耕地为目标对象,厘清耕地类型及分布、农作物种植种类、秸秆综合利用和焚烧实际等基本情况,将耕地集中连片、露天焚烧多发频发、环境影响大等重点区域划入禁烧区,避免“眉毛胡子一把抓”。

要切实将秸秆禁烧限烧及综合利用工作落到实处,仍需在多个关键环节持续发力、精细推进。首先,各地应深入研习《方案》核心要义,立足本地农业生产特色、资源禀赋与生态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制定细化实施方案,确保省级政策精准落地。其次,需积极做好农民工作,通过科普教育与实践示范,逐步扭转“秸秆即垃圾”的固有认知,帮助农民树立“秸秆是资源”的绿色发展理念,从思想根源上转变秸秆焚烧的传统处理习惯。此外,相关部门要及时提供成本低廉、可操作性强的秸秆处理方案,保障农民在秸秆处理过程中获得合理收益,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秸秆禁烧和限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方案》的实施无疑对湖南省防止环境污染、促进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和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我们需以多维度落实举措推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落地见效,既要坚守生态环保底线,同时也要厚植民生保障根基,推动环保治理与民生改善深度融合,以高质量标准答好秸秆禁烧限烧的湖南特色绿色“综合命题”,为美丽湖南建设添注浓墨重彩的生态底色。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1/83/1508844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