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书博会“青年谈”③丨在现实中扎根,在翻阅中成长

来源:红网 作者: 张文妍 谢美慧 高东艳 王夏 温德梅 编辑:李意一 2025-07-27 09:53:48
时刻新闻
—分享—

编者按

当青春的笔尖撞上翻卷的书页,会迸发出怎样的思想火花?第33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期间,红网理论评论中心推出书博会“青年谈”专题,全国范围内邀请15位青年学子,围绕“全民阅读”主题,从自己的亲身体验或身边的事出发,溯源那份与好书相遇的奇妙轨迹。且听青春书语,与书博会的热浪、时代的脉搏,同频跃动!

2610dd32270143f2bb0caa5a23b369d0.jpg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主会场。

本期书博会“青年谈”由湖南大学张文妍、南昌大学谢美慧、湖南理工大学高东艳、同济大学王夏和广西师范大学温德梅等五位青年学子,谈谈TA们眼中的“全民阅读”,以及分享暑假想看的书。

张文妍_副本.png

□张文妍(湖南大学):阅读因真实而滚烫

今年年初,我作为志愿者参与了家乡社区举办的书籍分享活动,负责他们的留言便利贴收集。在社区的文化广场上,驻足的人来自各行各业。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四十多岁的叔叔,“我也知道很多书,但是会写的字不多嘞!”我当即跟他说:您告诉我,我来写。在他用方言洋洋洒洒的描述中,我替他写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他告诉我是在“快手”上听别人讲的。

在热力学中,“熵增”代表系统从有序走向混乱,而阅读恰似一种“反熵增”力量:它让碎片化的知识重新聚合,让浮躁的心灵归于沉静,让友善的社会趋向共识。全民阅读的意义,不在于每个人读了多少本书,而在于通过文字的联结,让个体与时代、自我与他人、传统与现代形成共振,共同构建一个更有温度、更有深度的世界。

我很庆幸能够参与这次活动,让我意识到原来大家都在忙碌生活中用心去阅读、去思考。阅读因真实而滚烫,它让每个劳动者都能在书中看见自己的倒影,并因此更热爱这个世界。

一本好书的夏日邂逅:《田野诗班》

湖南会同县粟裕希望小学的83首童诗,是李柏霖老师用七年时光浇灌出的“心灵原野”。她带着孩子们,把课堂搬到田野、溪边,用稚嫩的文字展示他们的“世面”,让诗歌成为他们表达情感的出口。孩子的语言不需要刻意去雕琢,真实流露的,有美好的愿望,也有成长的心酸。让人惊喜,也让人落泪。

初次接触这本书,是在看完纪录片《人生第一次》中“长大”这一集之后,我深深震撼于孩子们的想象力,吸引着我找寻更多小诗人的作品,和他们相见恨晚。

《田野诗班》的意义,远超一本诗集。它是教育创新的实践,证明诗歌能治愈创伤;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注脚,让大山里的诗意被看见;更是献给所有成年人的启示:当我们被生活磨平棱角,那些被遗忘的纯真与勇气,正在孩子们的诗句里,等待被重新唤醒。就像书里写的:“长大了,也要记得写诗。”

谢美慧_副本.png

□谢美慧(南昌大学):深度阅读与思考是可以融入生活的常态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认为,人只不过是一根脆弱的芦苇,“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但人又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拥有超越宇宙万物的尊严与伟大。我想,全民阅读,或许是让这根芦苇重新扎根于思想沃土的契机。

纪录片《但是还有书籍》第一季“快时代阅读指南”一集中,杨早与朋友绿茶等人发起的“阅读邻居”读书会,便真实展现了一群人围绕同一本书一起沉潜探究、共同叩问世界的真相的生动模样。他们每月精心选定书目,在小型化的现场分享中展开多向互动。每个人都带着深度阅读后的思考或困惑而来,在观点的碰撞中完善认知,在思想的交流中产生共鸣。这正是全民阅读最珍贵的现实力量,它不只是鼓励个人与书籍的相遇,更是让每个参与者都能在互动中感受到,深度阅读与思考从来不是遥不可及的奢侈品,而是可以融入生活的常态,让我们这根“会思想的芦苇”,在时代洪流的冲刷中能更加坚韧地挺立。

一本好书的夏日邂逅:《天堂旅行团》

暑期书单里,我最想读的是张嘉佳的《天堂旅行团》。一开始这本书是我在学校书店的“畅销文学”货架上偶然发现的。当时正被期末复习的压力裹挟,头昏脑涨地在书架间晃悠,《天堂旅行团》明亮的封面突然抓住了我的视线,整个封面营造的轻盈意境,像一道暖光一下照进我的眼里。随手翻开几页,开篇“这算作我的遗书”却瞬间将我拽入沉重的心境。我意识到温暖的封面设计下或许藏着与轻盈截然相反的生活的钝痛。这样的反差让我翻书的指尖顿了顿,既意外又忍不住想往下翻,却因上课铃响只好暂时作罢。而之后接踵而来的考试让我不得不搁置我的阅读计划。

因此,一到暑假,我便迫不及待地翻开这本书。我想知道,被生活按在谷底的宋一鲤,如何在与脑癌女孩小聚的相处中找到生活的希望;也好奇张嘉佳将自身病痛经历融入创作后,会写出怎样戳破生命的脆弱又缝合希望的文字。期待自己能从宋一鲤的挣扎与成长中,汲取面对生活难题的勇气,学会与生活中的不完美和解,继续勇往直前。

高东艳_副本.png

□高东艳(湖南理工大学):全民阅读为青年提供思想碰撞、沉淀与安放的精神家园

前段时间,我刷到一个短视频:一位衣着朴素、背着帆布包的钢筋工大叔刘诗利,休息时间便赶往书店看书。我想这就是我心中真正的“全民阅读”——阅读并非特权,而是让普通老百姓也得读得起书。

2024年1月我开设人文专著阅读营,初衷想跟大家一起共读一本人文社科的书籍,没想到吸引了上百位参与者。阅读文本之外,读书社悄然变为一个“赛博树洞”,大家在此不仅汲取书中的思想,更坦露脆弱、分享悲欢。当屏幕后的灵魂因一本书而彼此确认、连接、守望,那种心与心之间的回响与靠近,远胜于万卷书页的无声累积。这个小小阅读营让我看到:全民阅读的深层价值,恰在于让阅读成为人与人之间结成深度关系的珍贵媒介,在于为青年提供思想碰撞、沉淀与安放的精神家园。

一本好书的夏日邂逅:《亲爱的女儿》

我暑期最想读阮梅的《亲爱的女儿》,源于从小对父母视角的缺失。那些青春期无人解答的困惑、成年后无处安放的迷茫,像散落的拼图堆积心底,我渴望听见一个母亲的声音。这声音不是教科书式说教,而是带着人生体悟:当她处在与我相仿的年纪,如何面对爱情悸动、同学关系、理想摇晃?

阮梅笔下十七封给女儿的信,饱含为人母后的挫折与不懈努力换来的人生惊喜。现实中缺失这样的对话,便迫切需要这样一本书,它不必是完美母亲范本,却会以过来人的坦诚,在我遇问题、做选择、困惑时给予指导。于是我想在她的文字里,重新想象亲情可能的模样,以及他们的声音。

王夏_副本.png

□王夏(同济大学):读想读的书,在翻阅中成长

对于大学生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单纯学习本专业的课程已无法满足成为复合人才的要求。了解其他专业、接触课堂外的知识成为大学生的又一门必选“选修课”。这门课,最好的授课老师之一,是书;授课的方法,是阅读。

在我看来,大学生活中有许多空闲,用来读书,可以充实兴趣、拓展视角、深入专业,这也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进入大学,能接触到书籍的方式前所未有增多了。学校图书馆藏书丰厚,采购平台快捷便利,身边二手书薪火相传,你甚至能不花一分钱就能摸到书、看到书。更不用提电子平台的便利快捷,让阅读更加普及。

对于文科生而言,除了实习外,真实的文字记录也能增长关于现实的知识,是了解现实,拓宽学科素养的有效途径。希望我们都能在自己的青春,读想读的书,充实自己,在翻阅中成长。

一本好书的夏日邂逅:《桃花源没事儿》

这次我想谈的书《桃花源没事儿》,是马伯庸老师“见微”短篇系列的新作。作为近年来备受瞩目的华语作家,马伯庸先生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对历史的深刻挖掘而广受好评,多部作品被改编为影视作品,引发收视热潮。他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和细腻的笔触,让读者在细节和伏笔中收获知识与启发。

《桃花源没事儿》以陶渊明《桃花游记》刘子骥为引子,用玄幻的设定讲述了一个桃源镇基层工作者的故事。以妖喻人,以幻写实。正如这本书所表达的,每个人的成长都是不断突破自我的旅程,书中狐狸婴宁的“金锁”、小道士的“命格”如此,现实中困于职场、为自我怀疑所束缚的我们亦如此。读完这本书后,你能接受到推动自己冲破束缚的力量。那是一同经历桃花源历险后才领悟出来的,直面心结的破局之道。

温德梅_副本.png

□温德梅(广西师范大学):让文学的根系真正扎进现实的土地

“卑微俯首身渐偻,为糊口,耕种田园忙不朽,一壶酒,抬头望星斗,满目怀旧”,这首诗出自山东52岁的农村妇女吕玉霞。她被称为“田埂诗人”,凭借真诚质朴的诗文,在抖音平台爆火。吕玉霞的身体虽在田野中躬耕忙碌,心灵却在文学的沃土中滋养。她在繁忙生活的缝隙里,为自己种下一首首诗。

全民阅读,全民悦读。阅读的价值应当是像阳光空气般渗透进每个群体的生活肌理,让人感到轻松和喜悦。

若是期待“越来越多的人爱上读书”,或许我们更该思考如何让不同职业、不同教育背景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阅读接口”,让人们想起阅读时便内心欢喜,让文学的根系真正扎进现实的土地。

一本好书的夏日邂逅:《白夜梦想家》

在暑期阅读备选书目中,诺亚的《白夜梦想家》一下便吸引了我的目光。最初了解到这本书,是通过文艺报的一篇题为《用童话点亮光明与希望》书评,其中提到它通过融合《西游记》元素的梦境叙事来探讨童话中爱的内核,这种将古典名著与现代童话结合的手法令我十分好奇。在主角“梦想家”的梦境历险中,她成了北极星、白马、豚鼠、海獭、球藻四位徒弟的“师父”,看似无厘头的想象,实则充满瑰丽的奇幻色彩。或许,童话本就该如此。

另一个吸引我的点是它的情感内核。书中主角“梦想家”是一个有心脏疾病、在学校被孤立欺负的女孩,但她仍然坚强地在梦境中一遍遍地告诉自己“我就是我!”这不仅是主角自我意识的觉醒,更是作者诺亚对现实同样遭受类似校园霸凌的青少年的温暖鼓励。“我发现了一朵花,我是能够发现一朵花开的人”。当我们学会认识并肯定自己,我们就能更好地接纳和爱护自己。

总的来说,《白夜梦想家》最吸引我的不仅是新奇的奇幻设定,更是它对现实问题的关照和温暖治愈的基调。我希望通过这本书,做个“白日梦”,享受一段天马行空的冒险,在故事中寻找到关于成长和自我接纳的启示。

策划:王小杨 执行:李意一 姜媚 海报:谢美慧(南昌大学)

相关链接

书博会“青年谈”①丨与世界对话,让阅读回归最本真的模样

书博会“青年谈”②丨阅读从不孤单,总会遇见有趣的灵魂

来源:红网

作者: 张文妍 谢美慧 高东艳 王夏 温德梅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1/69/1515544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