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湖湘风华录丨湖湘学派的理论奠基人

来源:红网 作者:杜宏丹 编辑:李意一 2025-07-23 14:43:19
时刻新闻
—分享—

胡宏。资料图

□杜宏丹(湖南省社科联)

在周敦颐开创的理学脉络之后,南宋时期的湖南,一个独具特色且影响深远的地域性儒家学派——湖湘学派,逐渐兴起并走向繁荣。其重要的理论奠基人,便是胡宏。他虽不似程颢、程颐、朱熹那样声名显赫,但在宋代理学发展史上,尤其是在融合心性修养与经世致用方面,胡宏的思考为湖湘学派确立了基本方向。

胡宏,字仁仲,号五峰(或五峰先生),福建崇安人,但其一生成就与湖南密不可分。他是北宋著名理学家、“程门四先生”之一胡安国的季子。胡安国因力主抗金、反对秦桧议和而遭排挤,晚年携家定居湖南衡山,筑室讲学。胡宏在父亲的严格教导下成长,深研经义,浸淫理学。父亲去世后,他继承了父亲的学术衣钵和刚直家风,“优游衡山二十余年”,潜心学术研究和讲学育人。

胡宏最重要的哲学著作是《知言》(由其弟子整理而成)。在这部著作中,他提出了一个以“性”为本体的思想体系,与当时主流的程朱理学有所不同,具有鲜明的湖湘学派特色:

一是“性”为宇宙万物本原。“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胡宏超越周敦颐的太极为本,程朱的理为本,将“性”视为最根本的本体。他认为“性”是宇宙万物得以存在的根本依据和最高法则,“性也者,天地之所以立也”,万物皆是“性”的体现。

二是“性”的内涵。胡宏所谓的“性”,既具有本体论意义,也具有道德伦理意义。“性”是纯粹的、无善恶分别的至高本体。人性,作为“性”在人之体现,其本然状态也是“纯粹至善”。他提出“好恶,性也”,肯定了人性中自然情感的合理性,这与后来朱熹强调用严格的“天理”灭除一切“人欲”有显著差异。

三是心、性、情的关系。“性体心用”是胡宏的重要观点。性为本体,心是性的功用。情则是由心与外物接触而产生的情感。“心”的功能在于认识万物的根本——即“知天地”“宰万物”,最终达到“识仁”“尽心成性”的境界,实现本体“性”的自觉与完成。

四是“性”的修养功夫。与程朱强调格物致知、穷理尽性不同,胡宏更重视内向体认、诚敬存养。他认为修养的关键在于“识心”“尽心”,以恢复本心与“性”的本然合一状态。他也强调“察识涵养”并进,即在日常生活应事接物中体察心性,同时注重内在的存养功夫。他强调“居敬”是根本,“立志”为先导。

胡宏虽为隐逸学者,但他并非脱离现实。他的学术思想有着强烈的经世关怀。反对空谈心性,胡宏对两宋之际一些学者沉溺于空谈哲理、不切实际的风气持批评态度。他主张学者应“务求实用”;重视治道与人才, 在《知言》和一些书信奏议中,他表达了关于改革政治、整饬吏治、抵御外侮等社会现实问题的看法,尤其强调选拔和培养“通达事体”的实用人才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影响张栻, 这种将本体论思考与经世理想结合的特点,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学生也是湖湘学派最重要代表人物——张栻,成为湖湘学派区别于其他学派(如闽学)的显著标识之一。

胡宏一生虽未居显职,但其学术思想在衡山脚下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他以“性”为本体的哲学体系,丰富了宋代理学的内容,尤其在心性论上独树一帜,为宋明理学提供了另一种重要思路。他倡导的由“知心”而“识仁”“尽性”的修养路径,以及强调经世实用的学术旨趣,成功地为以张栻为代表的湖湘学派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胡宏的思想,如同播种在衡岳山麓的智慧种子,深刻影响了南宋学术思潮乃至后世湖湘学人的精神气质。

来源:红网

作者:杜宏丹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941/67/151487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