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华凌
“我们想用年轻人的方式激活乡村。”近日,湖南多地开展暑期“三下乡”活动,高校师生与地方力量携手同行,用专业所长回应乡村需求。当青春的脚步踏遍三湘四水的田埂阡陌,当高校的智慧融入乡村振兴的壮阔图景,这场跨越山乡的奔赴,不仅是对传统帮扶模式的突破,更是新时代青年以创新实践激活乡村发展潜能的生动范本。
“三下乡”活动不仅是青年学子实践锻炼的重要平台,更是践行“人民至上”理念的生动课堂。湖南作为农业大省,乡村产业的提质升级始终是振兴之基。湖南省高校以“科技支农”为主线,将实验室科研成果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化转型。通过搭建“高校实验室+乡村产业基地”协作平台,针对水稻、柑橘、茶叶等湖南特色产业,提供从种植技术优化到农产品深加工的全链条支撑。
这种赋能绝非简单技术输出,更注重培育乡村“科技基因”。青年学子通过“田埂课堂”“农技工坊”培养本土农技骨干,让村民从技术接受者转变为创新实践者。湖南农业大学实践团的实践表明,当乡村拥有自己的科技带头人,产业发展建立起与高校的长效合作机制,依赖外部帮扶的模式便升级为自主迭代生态,为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湖湘文化底蕴深厚,乡村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同时,高校学子以“文化惠农”为抓手,跳出对传统的简单复刻,在传承中创新,让乡土文化成为发展“精神引擎”。他们深入挖掘各地非遗技艺、民俗风情、红色故事等文化资源,运用新媒体传播、文创开发等现代手段,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市场资产。更重要的是,青年学子们注重培育乡村的文化自觉与创造能力。通过搭建乡村文化展示平台等方式,让村民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主体。正如长沙医学院“彩虹桥”团队在沅江的实践,当群众从文化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受益者,乡土文脉便有了持续生命力,文化产业也成为凝聚乡村共识、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人。此外,湖南高校“三下乡”活动跳出了短期支教的局限,构建起“高校教育资源+乡村本土人才”的培育体系。针对乡村儿童,他们不仅开展课业辅导,更注重兴趣培养与视野拓展,播下“走出乡村看世界,学成归来建家乡” 的种子;针对乡村青壮年,则聚焦职业技能提升,结合当地产业需求开设电商运营、乡村旅游、特色种养等实用课程,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掌握增收致富的本领。
这种教育帮扶强调“授人以渔”的长效逻辑。通过建立高校与乡村学校的对口合作机制、培育乡村本土教师队伍、搭建线上学习平台等方式,将高校的教育资源转化为乡村自身的教育能力。当乡村拥有了一批懂技术、善经营、有情怀的本土人才,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人力支撑,发展的内生动力也随之不断增强。
“三下乡”不仅是文化下乡、科技下乡和卫生下乡,更是愿望下乡、初心下乡和使命下乡。乡土、乡情、乡愿,永远是大学生们魂牵梦绕的精神寄托。在三湘四水间,湖南青年当以“不负青春、不负韶华、不负时代”的自觉与坚韧,在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征途中贡献青春力量。
来源:红网
作者:许华凌
编辑:李意一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