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湖南省邵阳市大祥区蔡锷乡的蔡锷故居。
□杜宏丹
在近代中国风云激荡的岁月里,有一位杰出的军事将领和政治家,以年轻的生命(逝世时年仅34岁)谱写了壮丽的篇章:他领导重九起义光复云南,开启了西南地区革命序幕;他坚决反对袁世凯称帝,亲率护国军打响讨袁第一枪,再造共和,被誉为“护国军神”。他就是蔡锷,原名艮寅,字松坡,湖南邵阳人。
蔡锷1882年12月18日生于湖南宝庆府邵阳县。自幼聪颖异常,有“神童”之称。13岁考中秀才。1898年考入长沙时务学堂,成为校长熊希龄亲自挑选的高材生,深受中文总教习梁启超等影响,接受维新救国思想。戊戌政变后,时务学堂解散。他辗转至上海考入南洋公学,后于1899年东渡日本留学。
在日本,蔡锷先后就读于东京陆军成城学校、仙台骑兵第二联队、陆军士官学校。他刻苦学习军事技能,立志学习强国强兵之道。在日本期间,目睹清廷腐败和民族危机深重,思想由维新转向革命,积极投身于留学生的爱国活动。1904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与蒋百里、张孝准并称“中国士官三杰”。
回国后,蔡锷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等地的新军或军事学堂任职。1911年初,调任云南,不久升任新军第十九镇第三十七协协统。此时云南革命风气浓厚。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蔡锷与云南同盟会骨干李根源、罗佩金、唐继尧等密谋响应。
10月30日(农历九月初九)夜,蔡锷领导驻昆明新军在“重九之夜”发动起义。他亲临前线指挥,身先士卒,经过一夜激战,次日晨攻克昆明城内除五华山外的各要地。11月1日,总督李经羲投降,云南光复。
起义成功后,云南各界推举年仅29岁的蔡锷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他主政云南期间,大力推行新政:裁撤绿营、整顿吏治、厉行节约、发展教育、兴办实业、刷新军备、维护地方治安,使云南呈现新气象。他拥护共和,支持孙中山和中央政府。
蔡锷。
袁世凯就任大总统后,对地方实力派尤其是非北洋系的蔡锷十分猜忌。1913年10月,以“调京任职”为名,将蔡锷调入北京,先后委以陆军部编译处副总裁、全国经界局督办等虚职,实为监视控制。在京期间,蔡锷目睹袁氏倒行逆施和其他鼓吹帝制的丑剧,内心痛恨至极,决心反抗。他韬光养晦,出入于“八大胡同”等风月场所,装作沉湎酒色,以麻痹袁世凯的耳目。同时暗中与梁启超、旧部唐继尧及黄兴等密通声气,策划反袁。
1915年11月,经过周密筹划,蔡锷以赴天津治病为由,摆脱监视,后在梁启超及友人帮助下,秘密离开北京,经天津、日本、越南,于12月19日辗转回到云南昆明。
此时袁世凯已宣布接受帝位(1915年12月12日),悍然复辟。蔡锷的到来成为反袁护国运动的关键转折点。
1915年12月21日至22日,蔡锷与原云南将军唐继尧、李烈钧等高级将领连续召开紧急会议,决定立即起义讨袁。12月22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歃血为盟。12月25日,由唐继尧、蔡锷、李烈钧等联名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武装讨伐袁世凯,成立护国军政府。
蔡锷任护国第一军总司令,率主力出滇,挥师北伐,进军四川。 1916年1月,蔡锷带病率护国军主力挺进川南。在武器粮饷匮乏、兵力不足的极端困难条件下,他运筹帷幄,官兵同仇敌忾,于泸州、纳溪一带与优势北洋军激战数月。蔡锷身先士卒,亲临前线指挥,虽“嗓子全哑,瘦得像枯柴”,仍坚持战斗,不断发出“死战”“毋退却”的命令。护国军以少胜多,给北洋军以重创,阻止了其南下云南的企图。
护国战争的爆发点燃了全国的反袁怒火。贵州、广西、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告独立。1916年3月22日,在举国一致的声讨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仍企图保留大总统职位。蔡锷坚持斗争,指出“不杀袁贼,民国无望”。护国战争最终迫使袁世凯于同年6月在绝望中病死,帝制闹剧落幕,共和政体重建。
袁世凯死后,蔡锷被推举为四川督军兼省长。此时他喉结核病已至晚期,加上前线操劳过度,身体极度虚弱。他毅然辞去各项职务,于1916年8月东渡日本就医。虽经治疗,终因病情过重,于1916年11月8日在日本福冈大学医院逝世,年仅34岁。北京政府为他举行隆重的国葬仪式,追赠陆军上将,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孙中山先生亲书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蔡锷的一生短暂却无比辉煌。他是杰出的军事家,在云南重九起义和护国战争中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非凡的胆略和坚忍不拔的意志;他是坚定的共和卫士,为反对帝制、维护民主共和制度贡献了全部心力乃至生命;他品德高尚,廉洁奉公,为国为民,堪称楷模。作为湖湘英杰的代表,其智勇、忠诚与担当精神,至今仍熠熠生辉。蔡锷的名字与护国战争的伟大胜利紧紧相连,其“以身许国”的崇高品格和再造共和的历史功勋,使他成为民国历史上不朽的护国元勋。青山有幸埋忠骨,岳麓山巅的蔡锷墓,永远承载着国人对这位功绩卓著、早逝英雄的深深敬仰。
来源:红网
作者:杜宏丹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