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中富(澧县城头山镇城头山村党总支书记助理)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回忆在城头山村的日子,收益良多,感慨颇多,每每回首、每每眺望,我都深觉扎根基层何其幸运。枯枝冰封解冻,冒出随风摆动的绿芽,笔记本上写下工作总结到新年规划,都记录着我成长的轨迹,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沃土上,我将不负时光,砥砺前行,走好为民路。
秉持“安得广厦千万间”的选调初心,不忧前路何向,且守今夕所为,走好“察民情、通民声”的为民之路
湖南选调新政落地,为三年磨砺后的归途,平添几分未知,夜深人静时,对三年后去向的忧虑更如潮水般涌来,然而“当跋涉至荒漠戈壁的嶙峋之境,恰是砥砺身心、锻造意志、舒展胸中丘壑的契机,以有限之‘寸壤’,撬动发展之‘广厦’,方显个体价值光华。”城头山村是我深入基层的“第一站”,驻村要驻进民心,要在村里扎下根来,知道村民想的是什么、要的是什么。我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进20个村小组,与全村801户居民谈心沟通。我一遍遍走村入户,从学生思维到站在村民角度想问题,从拍照打卡到写下一页页的“民情日记”,从一窍不通“门外汉”到开屋场会把政策理论送到群众最身边,从群众口中的“那个年轻人”到“小曹来啦”。将周奶奶的诉求反映到上级政府给她解决后,她紧握着我的手说:“小曹,谢谢你,你是个好干部!”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流露出的信任与托付,是我扎根以来获得的第一份沉甸甸的认可,它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
怀揣“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扎根决心,不虑终成何业,且思可为之功,走好“解民难、纾民困”的为民之路
“千头万绪的事,说到底是千家万户的事”,基层工作就如同一锅“大杂烩”,逃避没有意义,怀疑也无法带来答案。我知道,真正的扎根,并不是带着理想主义的光环冲进去,立志干出一番大事业去发展产业、改善基础设施,而是沉下去,收得到问题、找得到办法,真正为老百姓解难。我不再执着于“我能做成什么”,而是“我能做什么”,将为全村人民办事实的对话框“置顶”。我开始调解邻里间的鸡毛蒜皮、填满一张张的求职登记表、用好组织经费给困难群众送去温暖、组织开展油菜花海活动、拍摄“知爱建”视频宣传城头山、深入调研“阳光玫瑰”葡萄现状问题、向上级反映水稻灌溉问题、去思考综治信访背后的深层逻辑、调研秸秆禁烧的有效解决办法……烈日下,衣服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深夜里,办公室的灯光依旧明亮。日复一日,我都在努力将工作做实做细,对待每一名村民的急难愁盼,尽量做到事事有回声,件件有着落。
坚定“滴水穿石终有时”的筑梦信心,不贪朝夕之效,且耕累积之基,走好“顺民意、达民愿”为民之路
乡村振兴道阻且长,难题似蛛网交织,若指望朝夕间悟透诀窍、理顺万端,恰似缘木求鱼。“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与其困于振兴的快慢焦虑,不如耕好当下“一亩三分地”:在整理全村民情信息时,我逐户核对信息、标注需求,形成了细致的民情台账,这不仅提升了信息统筹能力,更为后续对接惠民政策筑牢了数据根基;从初入村时被质疑“城里娃懂啥农活”,到能蹲在田埂上与老农探讨水稻生长周期;从面对信访问题手足无措不敢说话,到牵头村民调解委员会化解纠纷20余起……每一次扎根群众身边调研的脚印,每一页写满民生诉求的笔记,都是铺就“顺民意、达民愿”之路的砖石。基层工作的精熟与厚重,源于朝朝暮暮的实践打磨与孜孜不倦的经验沉淀。民生工作从来不是“冲刺跑”,而是“耐力赛”,唯有以“日拱一卒”的恒劲深耕细作,方能让政策红利如滴水穿石般渗入百姓生活肌理,在经年累月的累积中,铸就经得起时光检验的为民丰碑。
“路虽遥,追则能达;愿虽艰,持则可圆。”未来我会继续在这一方土地上,保持初心、怀揣决心、坚定信心,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在披荆斩棘中奋勇前行,在成长历程中踔厉奋发,不负韶华,走好基层为民之路。
来源:红网
作者:曹中富
编辑:刘经纶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