邝奕轩,周静等著
2025年6月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汤建军
《湘村调查(2025)》是一部以坚实脚步丈量三湘热土、用精密数据解析乡村肌理的重磅力作。这部由湖南省社会科学院(湖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多方力量完成的深度调查报告,不仅为湖南乡村振兴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书”,更贡献了极具实践价值的“湖南方案”,其核心价值在于以田野为基、以问题为钥、以数据为证。
深扎泥土才能锻造真实可信的学术基石
该书最大价值源于其“田野长征”式的扎实调研。农发所团队足迹遍布三湘四水,从春耕泥泞到腊月冻雨,以严谨方法直面最鲜活的乡村现实。新宁崀山的CAPI系统、武陵山的动态追踪图谱、洞庭湖畔的深度访谈,无不浸染着泥土气息。书中引述的非遗传承人箴言——“数据要像糯米蒸透才有韧劲”,正是其方法论精髓的生动写照:让省级战略的宏大叙事,经得起农家灶台烟火气的淬炼,最终达成“红壤与数据在田字格上的和谐”。这种深度的田野融合,铸就了报告不可撼动的真实性与生命力。
“七大核心发现”直指乡村全面振兴关键
该书以七项核心发现,勾勒湖南乡村振兴的成就、挑战与突破方向。
一是乡村“银发”困局呼唤破题。乡村老龄化程度(高于城镇2.4%)与养老设施短板(满意度不足45%)形成尖锐矛盾。面对95.27%农户强烈的居家/互助养老意愿与专业服务匮乏(护老比1:7)、助餐滞后的现实,该书指明创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设施、降低服务成本是破局核心。
二是农民消费升级映射生活跃迁。户均支出破5万、非食物消费占比达54%(文教娱乐突出),清晰呈现农民消费从“生存型”向“发展型”“享受型”的显著跃迁。同时,该书注意到高收入组消费为低收入组两倍多的差距,凸显持续增收与缩小内部差距的紧迫性。
三是多元收入格局孕育发展新动能。该书描摹湖南乡村经济活力图,比如长沙县(工资性收入41.1%)为增收引擎,安乡、新宁(经营性收入>39%)显产业根基,洪江、零陵(转移性收入)强政策托底,彰显因地制宜活力。该书发现教育强决定作用(高教组收入为低教组2.5倍)。提出激活多元收入、提升教育质量、拓宽技能渠道,是释放内生动力、促进平衡发展、转化多元势能为共富动能的关键路径。
四是绿色转型与风险保障需加力。湖南近八成农户践行秸秆粉碎还田,超九成农户认识到农药包装污染并积极回收,展现了良好的亲环境行为基础。然而,农业保险参保率仅21.45%,近两成农户不满其定损理赔标准过高。这警示我们,在加速农业绿色技术普及、健全废弃物利用市场机制的同时,必须着力提升农业保险的精准性与吸引力,为现代农业撑起更稳固的风险保护伞。
五是数字赋能治理与群体关怀并重。村委会选举高投票率(95.26%)彰显参与热情。但信息渠道偏好揭示数字鸿沟——微信主导(52.09%)VS公告栏式微(2.23%)。报告点明,需特别关注外出务工群体与居家老人等特殊群体的信息获取渠道,确保乡村治理的包容性与有效性。
六是智慧灌溉是农业可持续关键。粮食有效灌溉率(60.71%)高于全国,水稻灌溉率超90%,但现代节水技术应用率极低(约5%)。指明加强水利建设、完善水价政策、大力推广智慧节水灌溉技术是保障粮安与农业未来的必由之路。
七是人才“龙门”需双向畅通。“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成效显著,覆盖93.3%的行政村,平均每村有34名大学生曾回村发展。但人才分布不均,农业产业人才(31.1%)、农业科技人才(29.5%)最为紧缺。破解“出龙门”易、“入农门”难的结构性矛盾,需在政策扶持、产业平台、乡村环境营造上持续发力,让更多人才愿意并能够扎根乡土、施展才华。
当今乡村调查智慧与远见都源于泥土
《湘村调查(2025)》远不止于数据罗列,它将学术的抽象概念还原为稻田里的轮作休耕、候鸟般迁徙的打工轨迹。当村小教师将学生“未来乡村”的蜡笔画夹入问卷,稚嫩的想象瞬间刺破学术的茧房,这就揭示了乡村全面振兴的终极密码——在于对农民主体意愿的尊重、对乡土本真价值的守护以及对未来无限可能的包容。该书有力地证明,乡村振兴绝非实验室的静态模型,而是一场永远鲜活的、根植于田野大地的动态实践。
这部以脚步丈量、用数据织就的湖南乡村“活字典”,是献给所有躬耕于田野的研究者、奋斗于振兴一线的实践者以及千千万万湖南农民的时代答卷。它让我们坚信,乡村全面振兴这部宏大的变奏曲,其最动人、最持久的旋律,终将谱写于红壤深处永不封冻的时令之中,与湘江潮汐、与橘子洲头的璀璨,同频共振,响彻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姜媚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