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洲城的幸福长沙。
□马立成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7月14日至15日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坚持党对城市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科学回答了城市发展为了谁、依靠谁以及建设什么样的城市、怎样建设城市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的城市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为新时代人民城市建设锚定了方向。城市治理要始终把解决好人民的事作为头等大事,以人民为中心,在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铺展人民与城市共发展的时代画卷。
民生兜底强服务,以百姓满意度为标尺。本次会议部署城市工作7个方面重点任务,其中“着力建设舒适便利的宜居城市”和“着力建设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意在解决核心民生关切。现实中,一些地方仍存在公共服务不均等、老旧小区设施落后、群众诉求响应不够及时等问题。党员干部必须将“人民至上”理念扎根于心、外化于行。具体工作中,要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扎实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着力补齐养老托幼等公共服务短板,要畅通民声渠道,用好服务热线、基层议事协商平台,精准对接群众需求,推动政策红利直抵基层、惠及万家,让每一位居民在医疗、教育、出行、安居等日常细节中感受到城市温度,实现会议所要求的“牢牢兜住民生底线”和“高效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文脉守护重传承,守护共同的精神家园。“着力建设崇德向善的文明城市”作为另一项重要任务,强调要“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保护城市独特的历史文脉、人文地理、自然景观”等,这对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部分地方仍面临保护与发展冲突、过度商业化开发侵蚀历史风貌等挑战。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城市历史文脉是宝贵财富而非发展负担。必须树立正确的城市发展观和历史观,坚决摒弃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的思维。在城市更新改造中,要采取“微改造”的精细方式,做到“修旧如旧”,最大限度保留历史原貌和街区肌理。同时,要创新活化利用,挖掘文化内涵,让凝固的历史融入市民生活、滋润当代精神,让城市既能承载当下生活,又能唤起乡愁记忆,从而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系统治理提质效,激发共建共治新动能。会议强调要“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面对城市这一复杂系统,以及发展动力、方式、阶段的转变,粗放式管理难以为继,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治理是必由之路。现实中规划不科学、管理滞后、数据孤岛等现象依然存在。我们唯有主动适应新形势,提升系统性治理能力。首先要强化规划引领的科学性,坚持先谋后动、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重复建设和历史性浪费。其次要向管理要效能,牢固树立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强化统筹协调。在城市安全、基础设施维护、交通运行、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下足绣花功夫。要善用科技赋能的智慧手段,依托“城市大脑”等平台,整合数据资源,提升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和公共服务响应能力,切实筑牢安全底线、提高运行效率、优化空间品质,推动实现治理增效。
人民城市为人民。把人民的事作为头等大事,体现在每一件兜牢底线的民生实事里,贯穿于每一次守护文脉的坚定抉择中,落实在每一个提升治理效能的创新实践上。城市治理唯有始终站稳人民立场,以敬畏之心守护城市根脉,以实干精神提升服务温度,以创新思维增强治理效能,才能书写好“人民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新时代篇章,真正让城市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好评中国系列评论栏目由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中国正能量网络传播专项基金资助支持)
来源:红网
作者:马立成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