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向红(湖南人民出版社副编审、编校中心主任)
“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在中央苏区和长征途中,党和红军就是依靠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坚强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绝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后取得了胜利,创造了难以置信的奇迹。”2019年5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省于都县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时这样强调。为追寻这束理想信念之光,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历经5年打磨,出版著名作家关山远倾力创作的《为有牺牲》一书。本书以细腻的笔触,带领我们紧随闽西儿女的长征步伐,重回90年前那片洒满鲜血的土地,重温铁血征途上革命理想高于天的伟大历程。
《为有牺牲》
关山远 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 2024年9月
闽西,长征史上不可或缺的篇章
红军长征,是人类历史上以英勇无畏来挑战不可能、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不朽史诗。90年前,那个年轻的政党,带领一支年轻的军队,完成了一次无与伦比的远征。这一路,艰苦卓绝——他们翻越夹金山、梦笔山、长板山、折多山……雪山连绵,积雪终年不化;他们走过茫茫草地,一望无涯,遍地是水草沼泽泥潭,根本没有路;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飞夺泸定桥……穿过枪林弹雨,突破敌人的围追堵截,共进行各种战役战斗600余次,十余万英烈献出生命……90年过去,这一举世无双的壮举依然强烈地震撼着世界。这是读者熟悉的长征。
但鲜有读者知道的是,90年前踏上远征的8万多中央红军中,有闽西子弟近3万。“他们遍及红军各部,有师、团首长,有普通战士,有医务人员,有的负责尖刀侦察,有的一路做地方工作……他们或冲锋在前,或拼死断后,或救死扶伤,或宣传鼓动各族人民支援红军。”当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时,闽西子弟仅存2000余人。他们以巨大牺牲,为长征的最后胜利立下了卓著功勋,也很好地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具备的政治本色和鲜明品格——信仰坚定,敢于牺牲。
“遗憾的是,自那时以来,鲜有作品聚焦闽西子弟革命史尤其是长征历史,去书写他们那跃动着、蓬勃着、坚定着的初心,那永不言弃的奋斗者姿态。”《为有牺牲》首次将视角对准闽西儿女这个独特群体,以虚实结合的方式,追寻闽西客家儿女的长征步伐,将闽西儿女的个体小故事与长征中的大事件紧密关联,小故事生动感人,大事件跌宕起伏,让这段不被熟知的历史重现于世人面前。
长征,在文学的叙述中更为鲜活
文学,让历史更加鲜活。《为有牺牲》一书,从叙事到文字,均具有鲜活的文学色彩。从叙事上说,作者匠心独运,以地点为章节题目,串联起长征前前后后发生的重大事件,脉络分明。而穿插其中的邓廷禄、林伟、罗红标、刘忠父子、涂通今等闽西儿女的故事,生动感人。从此,烟竹村、松毛岭、闽西、钟屋村、全州、湘江、枫树脚、桂北、遵义、赤水……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地名,不再仅仅是地名,而是有了灵魂的精神载体。无论是大事件还是小故事,又全在作者简洁而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中迸射出巨大张力——“1949年9月27日,在桂北崇山峻岭间一个叫烟竹村的地方,34岁的邓廷禄走到了生命的劲头”“皓月之下,闽西连城与长汀交界处的松毛岭,是残酷的战场”“1934年11月27日至12月1日,湘江血战”……让我们看到了硝烟,听到了号角,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更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胜利。
历史,为文学创作提供素材。但纪实文学不是历史虚构小说,它对历史真实度的要求很高,尤其是面对长征这样的严肃话题。为让这段历史真实再现于读者面前,作者“查阅了上千万字史料,采访了一部分红军后代,并沿龙岩、上杭、武平、连城、长汀一线走了一圈,专程去了当年湘江血战之地——广西的全州、兴安、灌阳”,以确保“书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故事、每个细节,甚至每个人物讲的话,都有出处”。尽可能地还原历史真实,正是这本书出版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信仰,照亮红军气壮山河的长征路
“世界上没有哪个党像我们这样,遭遇过如此多的艰难险阻,经历过如此多的生死考验,付出过如此多的惨烈牺牲。”漫漫长征路,英烈万万千。据不完全统计,在这场远征中,牺牲的红军在10万人以上,而踏上长征路的近3万闽西籍红军到达时仅剩下2000余人。可以说,在万里征途中,平均每一里路就倒下一位闽西籍红军战士。是什么,让他们如此义无反顾?书中一个个鲜活的画面,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画面一:1934年9月30日,距离福建长汀城东南43公里处的钟屋村,雨雾迷蒙。上午,红九军团在观寿公祠堂前的大草坪上召开告别群众大会;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从钟屋村出发,踏出了长征的第一步。他们不知道,要往何处去,也不知道自己何时能回来,“更不知道,一起出发远行的这些闽西青年,没有几个人能够活着回来”。但他们坚信,“有共产党在,就不怕一切,也就有一切”。
画面二:湘江边,红三十四师临危受命——“坚决阻止尾追之敌,掩护红八军团通过苏江、泡江,尔后为全军后卫;万一被敌截断,返回湘南发展游击战争。”在师长陈树湘的率领下,红三十四师的6000官兵,抱着“流尽最后一滴血”的信念,幸运活下来的不足500人。牺牲的人中,绝大多数为闽西子弟。他们牺牲的时候,都年纪轻轻,还没来得及大放光芒,就猛烈燃烧,消逝在历史的天空。牺牲,是为了什么?“是为了让这片土地上的人,那些跟自己一样的人,能够过上‘人’的日子。”
画面三:1934年冬天,湘江战役结束后不久,红军小战士曾广贵因伤落伍了。瑟瑟寒风中,17岁的他“躺在墙角,瘦得皮包骨”。绝望之际,村民王桂清冒着“通匪、窝匪、济匪”就要杀头的危险收留了他,并贴心照顾了曾广贵三个多月,直至伤愈。
这些感人的画面,在书中俯首可拾,为我们理解那群远征的人为什么能如此义无反顾地出发找到了答案。这是一束始终闪耀着火热光芒的信仰之光——90年前,照亮气壮山河的万里征途,创造了伟大长征精神;90年后,穿越历史烟云,穿越万水千山,照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为有牺牲》浓缩了历史,立起了人物,弘扬了伟大长征精神,爱国情怀贯穿全书,不失为一部有精神高度,有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佳作,值得一读。
来源:红网
作者:吴向红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