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正确处理好“新+质+生”的关系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陈晓丹 2024-04-01 17:08:14
时刻新闻
—分享—

□姜文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新质生产力发展,对发展新质生产力意义、特征、路径进行了系统论述。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深入学习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的论述,对于催生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质生产力特点是“新”。新就是创新。创,创造、首创、创立;新,与“旧”相对应,初次出现,未曾有过。创新就是创造未曾有过的东西。正因为新,所以需要创,创是创新的核心。创新是从无到有,也就是从“0”到“1”过程,它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需要经历艰苦磨难的过程,如果没有对“旧”的充分认识,没有辛勤汗水浇灌和高超智慧难以创新。创新既包括对提升生产力有决定性影响的科技创新,也包括与提升生产力关系密不可分的生产关系创新。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力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中华文明创新文化源远流长、根基深厚,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了有利保障。

新质生产力关键是“质”。质就是质优,即高质量。创新需要高质量,只有高质量创新才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小打小闹的创新难以形成大的新质生产力。即便是创新性成果,如果对人类没有什么益处,甚至具有戕害性,这不是我们需要的创新。如果创新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伤害,即便对人类有所益处,这种对环境不友好的创新成果应用越广泛,对环境损害越大,最终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形成“带血生产力”,这也不是我们追求向往的。质优不仅对创新提出高要求,也对生产力提出新要求,质优的生产力即先进生产力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对正确处理好高质量发展和新质生产力关系指明了方向。

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生”。生就是生成力,是先进生产力。生产力是人类创造新财富的能力,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要素构成。人是最活跃的要素,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用现代高科技武装起来的劳动资料,不仅将劳动者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而且能提高生产效率,更适应精密的复杂劳动,它是新质生产力的源泉。在现有劳动对象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进一步拓宽劳动对象范围,扩展新的劳动对象,是增加新质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新质生产力除了需要三要素科学高效组合之外,还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诸多因素相互融合匹配有密切的关系。生产力的提升和变革,需要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两者相融相合才有效提升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需要体制机制创新为之铺平道路。

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的深度有机融合。只有一方面或者两方面都不是新质生产力,只有三方面有机深度融合才能催生新质生产力。如果创新成果不能转化为生产力,创新只有理论意义,对新质生产力没有帮助。我们要充分认识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具有时间属性,有的创新成果很短时间就形成生产力,有的则需要漫长时间,一般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需要一段时间。如果只有质优,高高在上,看得见摸不着,质优成为奢侈品,那么质优难以形成规模化的生产能力,无法产生新质生产力。只有“新+质+生”深度有机融合,新质生产力才焕发蓬勃生机。这需要我们埋头苦干,集中力量和智慧,扎扎实实地进行高质量创新,并且创造条件,将高质量的创新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才能催生新质生产力,才能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因此,衡量新质生产力标准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创新,包括科技创新和生产关系的创新;二是质优,即高质量,包括创新高质量及其提升生产力贡献程度;三是生产力提升,包括生产力提升幅度、产业转型升级或者形成新兴产业能力;四是“新+质+生”有机融合度,三者深度有机融合才是高质量的新质生产力。

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个系统工程,除了深入推进“新+质+生”深度有机融合外,还需要大力破除形式主义。喊口号、玩概念、创新词、新瓶装旧酒、滥用新质生产力概念等不仅不会催生新质生产力,而且还会玷污新质生产力,甚至毒化新质生产力生态,最终阻碍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我们要坚决杜绝之,为新质生产力发展创造优良的社会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姜文来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8/83/1369261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