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评论丨打破基层减负僵局 谱写服务增效文章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陈晓丹 2024-03-21 11:36:55
时刻新闻
—分享—

□何竹梅

“基层减负”,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热词,是党中央对基层工作的明确要求。在实施基层减负的过程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诟病是关键。湖南省在近年的“基层减负”工作中,采取多种措施,敢于直击“痛点”,效果显著。早在2019年“基层减负年”,湖南就下发了《关于大力提倡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意见》,直击痛点,全面对标中央精神,“对症下药”细化整改要求,为“减负增效”保驾护航。

常德市鼎城区谢家铺镇港中坪村的基层减负工作,可视为湖南减负增效的缩影。这些年当地农村村部的牌子减少了,要求村里开的证明、给村里交办的事少了,村干部手机上的微信工作群也少了,基层干部有了更多时间和精力为老百姓服务。这是落实“基层减负”后出现的喜人现象。使得基层干部得以由文山会海、编造资料、完成点击等转向走进群众排忧解难。

应该看到,基层减负在一些地方依然存有阻力,对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不在乎、喊口号、装样子的错误表现依然存在,空泛表态、考核过多、敷衍塞责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使得“基层减负”陷入“越减越重”的僵局。

怎样打破这样的“僵局”呢?湖南的“基层减负”做出了有益探索。“基层减负”抓得好,最主要的不是出台措施,而是具体落实措施。在这个过程中,从实名通报省级官员到切实减少审批程序,湖南逐一落实到行动中。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工作,比如此前报道的长沙市基层减负就是从“网络减负”切入,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开刀。这就是“什么问题突出,就要解决什么问题”,如果各类“措施”“意见”仅仅满足于“出台”,那就依然落入形式主义的窠臼,无法“破局”了。

同样的“措施”和“意见”,为什么出现差别,有的地方搞得好,有的地方搞不好?究其原因,还是落实的要求、程度不同。要坚决反对整治形式主义过程中出现的“形式主义”,坚决反对以整改措施的“资料”齐全作为贯彻落实成效的现象,因为这不是减负增效,而是“减负增负”,如此荒唐、滑稽的事情,正是源于“根深蒂固”的形式主义。

基层的形式主义,根源不在下面,而是上行下效。从湖南省“基层减负”的成果来看,“措施”的落实就当从源头抓起,直击痛点。要精兵简政,继续把基层减负的工作抓下去。唯有层层落实,打破“越减越重”的僵局,才能把基层减负落到实处,让基层干部们有更多精力投身到群众工作中,谱写“服务增效”的新篇章。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7/65/136563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