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快节奏生活下的心理适应

来源:红网 作者:杜敏 编辑:唐盈 2024-01-31 14:17:52
时刻新闻
—分享—

□杜敏(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习近平主席在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中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是家事也是国事,大家要共同努力,把这些事办好。现在,社会节奏很快,大家都很忙碌,工作生活压力都很大。我们要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让大家心情愉快、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现代科技虽为人们节省时间,提高单位时间效率,但同时也令社会变迁加速和生活节奏加快。社会加速已成为一种共识,势不可挡地席卷方方面面,相应地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普遍感觉到压力很大,如何引导大众适应加速发展的社会节奏,心情愉快地过上好日子,是社会心理建设中既重要又朴素的应有之义。

冷静“抽离”思考,建立内心“稳定器”

德国社会学家哈特穆特·罗萨用“加速”来形容现代社会,并且认为加速已形成一种环环相扣、难以停滞的循环状态。当下我国社会加速步调如此剧烈,已远超欧美国家的节奏,都市中生活的人们被创新意识和经济效能所催迫,需求和欲望在叠加增长。如果把在加速的社会中生活比喻为滚轮与仓鼠,滚轮提速,仓鼠就必须跑得更快,处于无奈被动奔忙中。但人不是仓鼠,有反思批判和自我选择的能力。常言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于焦灼局面之中的当事人,很难在心境上安定,而如果以“抽离”视角来处世则不同。恰如此刻正阅读文字的您,正以“第三者”的角色、以“置身事外”的冷静,审视此篇文字的价值意义,比当局者的作者本人,具有局外的沉静和辩证的评价。在心理意义上把“第三者”视角称为“抽离”,“抽离”让我们与事情和情绪产生心理距离,从而不受情绪干扰和情景裹挟,“静能生慧”地发现问题本质,从而有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

从第三者“抽离”的角度,有客观的理智思考和安定的心理空间,可以对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有自己的审视、评价和选择。比如,认识到“现代性”是一把双刃剑,科技的便捷与“异化”作用同时存在。看到宏观管理层面在加强调控,如新年贺词里“营造温暖和谐的社会氛围,拓展包容活跃的创新空间,创造便利舒适的生活条件”。也意识到微观个人层面不会真的愿意摆烂躺平,因为如果沉静地扪心自问,谁愿意此生过得如行尸走肉。主动与世界隔离,苟且活着虽减少了痛苦,但也感受不到“干活”才是“活着”的生命活力,失去了人生的快乐和幸福。再进一步,或许以“抽离”的冷静有可能探究明白,什么对自己生命和这个时代真正有意义,在个人能力大小和极限中,找到与这个快节奏社会配合的方式和节律,达成内心的和解与满足。因此,越是在加速发展的时代,个人越是忙碌焦灼,越是要培养自己有意识“抽离”思考的习惯和能力,获得内心安稳和空间,就像形成了一个心理“稳定器”,才能自知、自恰和自信。

规律修习“正念”,培养内心“校准器”

快节奏的生活,便捷幸福和挫败失意都在加速呈现,此种境遇难以一劳永逸地消除,“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长征”,难处自然不少,但缺乏寻求出路的信心和恒心,不接受和抗拒现实,才是心理烦躁和焦虑之源。有人期望名利地位的获得、巩固和攀升,而科学研究和古人教诲表明,期望名利等带来心理安全感是歧路,一则时局会变,二则欲壑难平。如果个体缺乏使命感和有意义的人生价值观,在外在目标达成后会感觉到一瞬的幸福和喜悦,没多久就会有新的追求和目标。正如不停奔跑的仓鼠一样,新的焦虑和紧张很快就又会出现。如何在快节奏、高竞争和巨大压力中,保持心情的相对平和安定,答案不在于从外面世界获得了多少保障,而在于内在心理世界的广博和强大。社会节奏越快,越是不停的加速振荡,越是需要自己内在心灵世界的“校准器”。

“正念”是心理成长和心理治疗的重要方式,它帮助人们与自己,以及与世界和谐相处。通常惯性的无知无觉和自动思维极度顽强,不为意识所测知就已经启动和支配着我们的言行举止。快节奏生活中,连续不断的信息席卷和自己内在思绪之瀑,令人内心无法平静。惯性感知系统在焦急中会认为此情况是生存危机而感到恐慌,在恐慌情绪支配下,自动开启逃避或对抗的心理“防御机制”。此自动开启的思维感知模式,加剧了负向循环,“躺不平卷不赢”加剧了无奈和焦虑。“正念”的修习提醒我们,一天之中要有意识暂停下来,觉知自己的呼吸,可以五分钟,甚至是五秒钟,放下一切只是去“正念”呼吸。“正念”提供了回归自我中心的路径,让我们从问题中脱身,忙乱的内心得以“安定”和“校准”,从而联系上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力,重新掌握生命的方向和品质。恰如湖水平静清澈后更能倒映外物,通过暂停“正念”呼吸,让自己的“心湖”有恢复平静的时机,从而还原外物本来面目,去审慎和明察。“正念”的核心在于“校准”自我,活在此刻当下,以免陷入念念念相续的迷乱,附作用是减压、促进睡眠、提高记忆力等。需要提醒的是,不要抓住正念的副产品,让“抓取心”成为新的执念,导致本末倒置。

管理目标时间,明确内心“导航仪”

为了应对快节奏生活带来的时间压力,人们自然想一心多用,试图横向增加个人在每个时间段内体验事物的数量,来追赶快节奏生活的步伐。比如,同一个时间处理更多的事情,不光有电脑一直开机工作,有手机沟通和其他的运作,还同时挂载在各种知识平台学习充电。节奏加快、信息过多带来压力,时间匮乏仍是个人与社会之痛。没有“时间管理”的人感觉一直处于疲于奔命的被动应对中,总是跟不上、来不及;有“时间管理”的人,也会被临时、偶发事件影响,同样处于精疲力竭的焦灼中。故而,缺乏或者过度“时间管理”,都会引发心理焦虑。

明智对待“时间管理”,前提是做好“目标管理”,即明确个人短期和长期目标。长期目标是人生的“导航仪”,如果人生目标不清晰,在生存恐惧和物质欲望的驱动中,或无力或贪婪,抉择取舍都变得非常矛盾和内耗,最终在犹豫和迷茫中浪费人生。在明确人生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后,细化实现目标所需的时长和步骤,然后制定日、周、月、年的时间管理和行动计划。“时间管理”中另一要点在于,要了解自己身心需要的休整节律,给自己“留白”,安排一定可自行支配的休憩时间,包括修养正念、充分休息、亲近自然,甚至发呆等,避免安排过满而失衡。如果长期处于应激忙碌状态,身体会自动“罢工”来保护和调节,比如患上生理或心理疾病,强迫暂停,去思考和审视自己的节奏和方向是否有问题。经过“痛的领悟”,从消极应对到积极作为,令时间产生最大价值,减少被动应对产生的压迫感,降低焦虑、拖延等心理问题,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幸福感水平。

接受心理疏导,获得内心“镇定剂” 

快节奏、高效率的社会生活,在一定意义上并不能总是达成美好生活的期许,加上没有闲暇,造就了不能停歇的焦虑感与稍纵滑落的恐惧感,就业焦虑、收入焦虑、婚育焦虑、教育焦虑等,成为当代人的共同的体验。越来越多的人因心理压力过大和工作节奏繁忙,选择拖延睡眠时间,来增加个人完成任务的时间和获得弥足珍贵的个人独处时间。根据《中国睡眠研究报告 2022》,中国人睡眠平均时长从2012年的8.5小时缩减到2021年的7.06小时,睡觉时长减少近1.5小时。长期睡眠不足导致情绪不稳、焦躁易怒,过度情绪化表现产生自我怀疑和自我愤恨的恶性循环。更糟糕的是,人们还在短视频、直播等快速信息刺激中,被动消耗难得的休憩时间。长期如此循环,个体的心理健康易于出现问题,从一般情绪状态发展为心理病症,妨害正常的工作和生活,更有可能因不正确对待心理健康而造成悲剧。

科学客观看待心理健康,就如肉体会有器质性病变,精神心理也一样会生病。当个人出现心理问题,难以依靠自身克服时,不必有病耻感,任何人在面对生活挑战时都可以寻求帮助,求助也是勇敢和明智的体现。破除心理疏导和咨询的误解和偏见,好的咨询师和心理医生就如迷乱中的“镇定剂”,可以在外力协助下重拾优良状态。对一般心理问题不需回避,以开放心态通过主动寻求一对一心理辅导,走出认知的困局和情绪的干扰,并获得自我日常情绪管理、压力缓解的小技巧,增强心理应对能力。对于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则更需要及时就诊,心理医生对此类患者一般采用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综合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在快节奏的社会中生活,生存压力增大,易出现普遍的社会心理问题,这是现代人不容忽视的现实。通过心理“抽离”,建立内心“稳定器”,与问题保持距离,恢复内心安定;有规律地修习“正念”,应用内心“校准器”,做好自我心理调节;管理好人生目标,明确内心“导航仪”,从而更有价值使用时间;以开放的心态对待心理问题,积极接受心理疏导和心理治疗,获得内心“镇定剂”。通过以上方式,让内心常处于安定、清净、明晰、健康状态,更能从心理“感觉好”的层面,体会、创造和过上“好日子”。

来源:红网

作者:杜敏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5/75/1349516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