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定兴 刘家承
最近,北大校花彭高唱毕业十年后回长沙卖臭豆腐一事引发网友热议。
评论中更多出现的是与以往“北大才子卖猪肉”“浙大博士送外卖”事件类似的“大材小用”的争议。
倒是彭高唱本人的表态更洒脱,“不为他人口中的‘混得好’做自己不喜欢的事情,而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
▲高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图源:新华社)
关于这件事的讨论折射出一个问题,那就是在社会迅速转型和就业面临新形势的背景下,年轻人到底该秉持什么样的择业观?或者进一步说,找工作到底是更要“面子”还是“里子”?
其实,年轻人择业,不妨放下“体面”的双重标准。为何这么讲,且听观潮君细细道来。
工作的“道德元素”逐渐解绑,年轻人有了更多选择。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著有《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一书。书中认为,在过去的生产者社会,工作不仅是生存手段,还被赋予了更多的道德意义,比如不工作被视为“罪恶”;而进入消费者时代,工作虽然仍是生存的源泉,但道德意义有所消解,工作更多的是“有趣而多样化的”。
鲍曼的这个观点,或许道出了当下一些年轻人择业的深层原因。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对待工作没有他们那一代人上心了,有的浅尝辄止,有的频繁跳槽。
还有去年大家热议的所谓“放不下的长衫”,是指年轻人放不下学历和期望,而难以适应就业市场和社会现实。
高学历并不意味着就能得到所谓高大上的工作。学历与择业期待之间并没有固定的等号关系,薪酬的高低往往由市场的稀缺和饱和性来决定。
如果分析成功的概率,相比于“一夜暴富”的幻想,脚踏实地而取得成功的概率要高很多,务实是一把更靠谱的钥匙。
“领带大王”曾宪梓就曾在与学生交流时建议:“无论走哪条路,我还是建议年轻的朋友要脚踏实地,毕竟高层也是从最低处做起的。”
▲高校举行的校园招聘会现场。(图源:新华社)
和上一辈或上几辈人相比,现在的年轻人有了更多的选择。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份工作,在“学历决定一切”离我们远去的时代,“孔乙己的长衫”不能成为年轻人择业的束缚,完全抛下学历当然不可能,但避免眼高手低应是青年们对自己择业的告诫。
秉持科学理性的择业观,或许年轻人可以从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中抽离开来,少一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彷徨,多一些“长风破浪会有时”的坚定。
在择业中抛弃“体面”的双重标准。
一份体面的工作是大家共同的追求,但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不少行业和职业被重新定义,所谓的“体面”也有了新的逻辑。
比如,在传统认知里,人们往往将服务业与“伺候人”划等号,殊不知今天的服务业早已有了全新的内容,有着更为专业的要求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参与度。
比如,相同的工作,在一些人眼里,国外的就总比国内的多一重“滤镜”和“美颜”。
年轻人理应拒绝这种“体面”上的双重标准。抛掉“工作把人分为上等和下等”的观念,这样才能找到于当下最为适合、最具性价比的科学门类。
实现梦想的手段并无地域之分,也无绝对的职业之分。
世俗认知的“体面”和自我追求的“体面”,有时候并不在同一个向度上。热爱和坚持,何尝不也是一种体面。
每一份工作都可以是通往诗和远方的途径。
你是否还记得,第三季《中国诗词大会》的总冠军,就是一位杭州的外卖骑手,湖南邵阳人雷海为。
▲雷海为。(图源:羊城晚报)
年轻人们或许要在讲故事与讲现实、抓情怀与抓机会中找到平衡,去尝试,去突破,才能在时代大潮中取得属于自己的立身之本。
在时代的变量中,唯一可控的是自己。
以泥瓦匠、美缝工人、油漆工为代表的装修行业在年轻人群体中掀起了一阵波澜,“动辄三四万一个月的高薪正吸引95后加入”在前几天还上了热搜榜。
在脑力与体力的结合下,以泥瓦匠、美缝工人等为代表的各行各业,叠加着科技、文化、设计等现代元素,正迸发出更为蓬勃的生机,已经不能再简单地将其置于原有的行业框架中去理解。
▲湖南的“猪猪女孩”孙卓在养猪场。
有志向才会有事业,有能力才会有舞台。社会的转型,人生的变动,都由不可控的变量构成,而唯一可控的元素,就是年轻人自己。唤醒自己的择业主体意识,才能从社会日新月异的变迁中找到愈发多样的择业可能,才能从未来的不确定性中走出一条崭新的通路。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工作,凭借精湛的手艺与技术同样可以安身立命。
如今的年轻人正愈发广泛地工作在多个领域,但无论走哪条路,年轻人在仰望星空的同时,更要脚踏实地,培养自身的不可替代性,打造自身择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才能站稳脚跟、独当一面。
来源:红网
作者:化定兴 刘家承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