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浅谈唢呐在乐队中的价值

来源:红网 作者:汤中敏 编辑:唐盈 2024-09-14 14:39:55
时刻新闻
—分享—

 □汤中敏(湖南省湘剧院)

“唢呐”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管乐器,无论是大型音乐盛宴,还是婚丧嫁娶,都离不开唢呐的因素。唢呐的音色雄壮,感染力强;可刚可柔,可塑性强;音准难控,音质特殊。唢呐可以独奏,也可以和不同乐队融合,展现其独特的作用。本文主要谈谈唢呐在不同类型乐队中发挥的价值。

一、唢呐在戏曲乐队中拥有强大的气场,能达到烘托氛围的效果

在戏曲乐队中,唢呐通过洪亮的声音,烘托气势,为戏曲营造大喜大悲的效果。以湘剧新创剧目《楚辞》为例,唢呐主要出现在开场、结尾、帮腔及主题音乐中。

在《楚辞》开场时,为刻画屈原意气风发的形象,唢呐通过演奏积极上进的汉腔素材旋律,营造开场的震撼感,迅速将观众带入剧情中。

随着《楚辞》剧情的推进,以唢呐为主奏的主题音乐出现了7次。根据剧情需要,主题音乐有时节奏缓慢、音色柔和,有时节奏加快、力量和力度增强,从而演绎出了欢快、期待、艰难、不舍、失意、痛苦、悲壮等7种不同的情绪,将屈原在不同阶段的遭遇与心情完美地诠释。而唢呐作为主奏乐器,贯穿于全剧,为氛围营造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唢呐在民族管弦乐队中具有兼容价值

在民族管弦乐中,唢呐可以分为高音唢呐、中音唢呐、次中音唢呐、低音唢呐四个声部。根据作品需要,通过控制唢呐音色和演奏法,使唢呐声部与其它声部相互靠拢、相互兼容。例如,通过模仿二胡等弦乐的线条美,模仿琵琶弹拨乐的跳跃感,可刚可柔,可塑性强,将管弦乐合奏融为一体。

在大型民族管弦乐《普天同庆》开场时,唢呐声部通过和声演奏与技法组合,渲染了整个乐曲的欢快、喜庆的场景。随着主题的发展,唢呐演奏了以民间素材为主的旋律,使用的是北方唢呐,演奏方式却采用了南方特有的“滚”“打”“夺”“彪”唢呐技巧,将北方唢呐的优势与南方演奏技法巧妙地融合,展现出独特的地域风格。在乐章的高潮和尾声部分,为表现其气势恢宏,则用较为平稳、庄重的方式演奏。同时,借鉴西方管弦管乐的演奏方式,通过嘴唇口腔调整演绎,达到乐曲的最佳效果。唢呐正是通过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技法转换,来发挥其在民族管弦乐队中的兼容作用。

三、唢呐在民间乐队中具有独特的艺术形式

唢呐因音准难以控制,衍生出了独特的艺术形式。以九孔唢呐演奏的民间曲目《大开门》为例,每个调的核心小节数为24 小节,在转调演奏中,通过每个调旋律结尾的音名4音成为下一个调的音名1(进行五度转调),通过7次转调回到原来的调。然而有一个理论问题,例如,我们通过十二平均律转调,从开始D调→G调→C调→F调→降B调→降E调→降A调→降D调→降G调→B调→E调→A调→最后回到原来的D调。从理论上讲,是需要通过12次的转调才可以回到原调。但是,在实际演奏过程中,通过7次转调就回到原来的调,中间的7个调在演奏过程中的音准不能完全严格的用我们十二平均律、纯律、五度相生律来定音高,而是通过平时积累的经验,口传心授等实践形式单独成一体系,最终演绎出来。如果严格按照国际音准演奏,反而缺失了民间唢呐独特的韵味。比如湖南民间唢呐之乡青山桥,就有著名的青山桥吹打乐,用数只或数十只唢呐配合民间乐队演奏出来独特的地方特色。这些都是唢呐作为载体,其它乐器无法表现出来的。

总之,唢呐以其别具一格的音色与洪亮的声音,产生了独特的艺术效果。无论是在戏曲乐队、民族管弦乐队,还是在民间乐队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唢呐事业的不断发展,包括先进技术的更新,如加键唢呐的出现、活芯的研发等等,新时代唢呐的工艺和技术将得到更大的提升,唢呐在乐队中的价值也将得到更好地体现。

来源:红网

作者:汤中敏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3/58/1427408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