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若是中秋月未来

来源:红网 作者:姜媚 编辑:唐盈 2024-09-17 09:55:01
时刻新闻
—分享—

640.gif

640.jpg

设计:彭婧

□姜媚

据气象部门预报,受东风扰动及台风“贝碧嘉”外围云系影响,9月17日,湘南、湘东北多云间阴天有小雨,湖南其他地区多云。这也意味着,今年中秋节的夜空,湖南不少地方并无明月相伴。

月有阴晴圆缺,并不随着人的意志而转移,几千年来,并不是每年中秋都会有一轮皓月当空。

古时候,若是中秋月未来,一些多思多情的文人,或许会像唐代司空图一般,认为“此夜若无月,一年虚过秋”。

但也有些人,另有一番思绪。

豪迈如辛弃疾,遇中秋无月,“云湿纱栊,雨湿纱栊”,于是“浑欲乘风问化工”,虽然“路也难通,信也难通”,但他仍旧“杯且从容,歌且从容”。

洒脱如宋代朱敦儒,许是面前的瓮头春更有吸引力,只道“莫恨中秋无月。月又不甜不辣”,不甜又不辣的月亮,一点都不好“吃”,看不到就且算了。

当然,要论通透,还得是王阳明。一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道出了此时无月胜有月的意境。只要心中有月亮,何处不能光明圆满?

640 (2).png

月亮,历来是文人墨客最喜欢吟咏的对象。(图源:新华社)

为什么月亮总是能勾起万千心绪?

自古以来,华夏神州,大到一府一州,小到一县一山,大都有“八景”之说,且各具特色。

有意思的是,总有一轮明月摇挂其上。

比如,北京的卢沟晓月、云南的滇池月夜、杭州西湖的水晶初月。

对于潇湘大地来说,那一轮洞庭秋月,更是别有韵味。

无论李白笔下“且就洞庭赊月色”,还有刘禹锡眼中“湖光秋月两相和”,潇湘月均是令人陶醉的人间仙境。

640 (1).png

南宋牧溪《洞庭秋月图》,现藏于日本德川美术馆。

然而,一万个人眼里自有一万个月亮。

古代的潇湘之地,因偏远蛮荒,常常被中原朝廷用作流放贬官的“去处”。

对柳宗元来说,潇湘月就是“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的孤独寂寥。

于王昌龄而言,潇湘月则是一份清醒,“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

月亮尚且能按照既定规律定期“圆满”,但人的“圆满”总是充满了难以预料的意外。

人的内心世界,通常是现实与理想之间的拉扯。

月亮的阴晴圆缺循环往复,盛满了世间的喜怒哀乐。古人信奉“天人感应”,因此,我们将情感倾注给月亮,将对圆满的期待演变为仪式化的信仰。

赏月,成为我们这个民族基因里自来便有的浪漫。

抬头远望,月亮朦朦胧胧,伫立在云巅,径自散发着光华,虽然这光华源自太阳的馈赠。

低头细看,在长焦镜头的捕捉下,环形山的沟壑、月海的纹理,它的肌肤都变得具体且生动。

640.png

2023年9月29日(中秋节),人们在海南省三亚市海棠湾海边赏月。(蒙钟德/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那为什么只有中秋的月亮,格外让人另眼相待?

秋分前后,万物始盛。人们将月亮视为丰收的赐予者,天子秋分祭月仪轨之隆重,典籍早有记载。而民间则是,明月来相照,把酒话桑麻,提前准备好吃食和美酒,在圆月之下,祈求圆满、丰收和平安。

中秋之月,不是其余任何一刻的月亮可与之比拟。

这份偏爱,文人墨客也从不吝啬表达,“月到中秋偏皎洁”“及至中秋满,还胜别夜圆”“三千界里应同大,十二回中此最圆”“人间共赏中秋月,酒社诗家意味长”,我们感叹于中华大地“万里此情同皎洁”。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提供了“情绪价值”,经历漂泊的人们,相信它能带去对远方故乡、亲人的思念。

千百年来,人们对圆满的情感追求,演化成集体无意识的文化符号,成为悬挂在每个人心海上的那轮明月,丰盈着人生关于圆满的维度。

640 (1).jpg

衡阳,南岳衡山彩灯艺术节上的月亮。(刘炫伶/摄)

放弃假期坚守在岗,严阵以待做好台风“贝碧嘉”防御应对工作的人,以一种超脱血缘的奉献,换得更多人的重逢。

资兴市因洪灾损毁的房屋正在有序重建中,华容县团洲垸补种的晚稻长势良好,我们相信,纵使岁月无情,但只要心中有希望,家园就会以更好的面貌回归。

就像林清玄在《月到天心》中所写,“我们看月,如果只看到天上之月,没有见到心灵之月,则月亮只是极短暂的偶遇,哪里谈得上什么永恒之美呢”。

有一种治愈叫“精神所依是原乡”。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天上的月并不常有常圆,但我们内心的月可以常有常圆。

这个中秋,无论屏幕前的你在哪里,若是天上月未来,请多望向心中月。心上月即是天上月,愿你我都得圆满。

来源:红网

作者:姜媚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3/51/1428033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