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教培“松绑”背后:在制度创新中破解教育焦虑

来源:红网 作者:姜向阳 编辑:唐盈 2024-08-10 16:05:23
时刻新闻
—分享—

□姜向阳(湖南工商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近日,《国务院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重提教培,引发各界广泛关注。这一举措背后,既有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发展的现实考量,也折射“双减”政策实施三年来,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曲折探索。在这场变革中,学科类教培虽暂时退潮,但从未彻底消失。其背后,是我国教育体制机制中一些深层次矛盾的映照。在新的发展阶段,破解教育焦虑,还需在制度创新中寻求更多突破。

教育的初心,在于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基。然而在现实中,升学压力却成为学生成长的“紧箍咒”。“双减”以来,学科类教培机构虽然遭遇“打击”,但仍有一些机构转入地下,变换马甲继续经营。家长的教育焦虑并未消解,反而因为信息不对称、监管不到位等因素进一步加剧。这背后,是应试教育根深蒂固、升学通道过于狭窄等教育生态问题的折射。

地下教培屡禁不止,根源在于现行中考、高考选拔制度仍存在“指挥棒”效应。只要升学竞争激烈,高端教育资源稀缺,“校外减负”就难以彻底落地。可以说,教培行业乱象,某种程度上是教育体制机制深层次矛盾在市场领域的集中反映。因此,从根本上厘清教培行业发展方向,还需从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入手,在“堵”的同时更注重“疏”。

首先,避免中考过早分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各行业对人才素质要求不断提高,目前,我国已具备基本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与此同时统筹普通高中和中职招生规模,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为不同特点、不同需求的学生搭建成长“立交桥”。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工作者必须像园丁一样,尊重每一株花草的个性,让每一个孩子的禀赋都充分绽放。

其次,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树立科学教育评价导向。考试招生是人才选拔的风向标,对教育生态影响深远。必须坚决扭转唯分数论,加快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多元评价体系。要深化高考综合改革,增强综合素质评价比重,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同时,还要创新探索基于大数据的评价模式,完善学生发展指导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赋能。唯有从根本上革新教育评价,应试教育和校外教培乱象才能被遏制。

再次,加快补齐义务教育短板,筑牢教育公平基础。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普及水平总体较高但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区域差距明显。必须大力改善欠发达地区办学条件,提升师资水平,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只有教育起点公平了,教育结果才有可能趋向公平。美国教育家杜威深刻指出:“教育机会均等,不仅指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而且要使每个人的受教育过程尽可能趋于一致。”这一论断对我们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此外,要健全学校家校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引导家长树立科学教育观,营造良好教育生态。同时,对于确有学习需求的学生,可鼓励学校和教培机构合作,将校外培训纳入规范化、标准化轨道。用市场化方式满足差异化、递进式培训需求,缓解因培训“断供”引发的教育焦虑。

教育关乎国运,攸系民生福祉。在经济转型关键期,适当放开教培,有助于激发服务消费潜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但从长远看,教培行业发展绝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全面健康成长为代价。破除应试教育藩篱,厚植人力资源沃土,更需要在深化教育改革、完善教育治理中系统施策。在这场变革中,教育者更应深刻反思教培乱象的制度根源,以“大教育”的视野谋划教育发展,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内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唯有如此,每一个孩子的个性化成长需求才能得到充分满足,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之路才能越走越宽。

当前,教育发展正处在“爬坡过坎”的关键期。 面向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健全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完善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模式,为孩子们成长成才创造更加广阔的空间。教培“松绑”背后,是考验全社会教育智慧、汇聚教育合力的“大考”。在攻坚克难中,中国教育必将绘就更加精彩的发展画卷!

来源:红网

作者:姜向阳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842/54/1417360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