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昊宇(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读研究生)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已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提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新质生产力承载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使命,在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原则上,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凝聚“新”力量、作出“新”贡献。
新质生产力是在农业农村领域通过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所催生的生产力,其核心标志是农业农村发展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这种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的优化,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推动农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促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和转型升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打造一支强大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在乡村形成人才、土地、资金、产业汇聚的良性循环。新质生产力能够带来新的理念、技术和模式,为乡村发展注入活力。通过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推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吸引更多有志青年投身乡村建设。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同样需要大量具备现代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为乡村教育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方向、动力和前景,还可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农业高校作为行业特色高校,在农科学科方面具有办学优势,应为乡村人才振兴担负起重要职责与使命,更好服务于乡村人才振兴。通过创新改革,将新元素融入教育中,鼓励学生深入乡村一线,深入了解农业产业,以促进高质量就业。
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需要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人才的素质和技能,还能为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人才是实现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资源。根据乡村发展的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制定明确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些目标应涵盖农业生产、农业经济管理、农村文化教育等多个领域,确保培养的人才能够满足乡村发展的多元化需求。积极整合政府、企业、学校等各方资源,形成人才培养的合力。政府应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企业可提供实践机会和就业岗位,学校则可承担主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多方合作,共同打造符合乡村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新质生产力融入乡村文化和价值观教育。乡村文化和价值观教育能够激发乡村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他们认识到自己在乡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融入乡村文化和价值观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将培养出更多具有乡村情怀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乡村的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在乡村文化建设中,运用科技创新手段保护和传承乡土文化,如数字化博物馆、虚拟现实技术重现传统民俗等。弘扬乡土文化,激发农村居民的乡情和归属感,增强他们对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种情感认同能够促使乡村人才更加积极地参与乡村建设,认识到自己在乡村建设中的责任和义务。
以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人才振兴需要创新人才引进和使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人才引进模式,更加注重人才的创新能力、实践经验和综合素质的考察。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针对乡村发展需要,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计划,提升现有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水平。推行灵活多样的人才使用方式。根据工作需要和个人特长,采用特聘、兼职等创新方式来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优势。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模式,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参与乡村建设和发展。让人才愿意来乡村,主动来乡村,才能促进城市的发展与乡村田野相结合。通过人才资源的投入,释放新质生产力有效动能,为乡村振兴做好人才支撑。
指导老师:胡艺华 教授
来源:红网
作者:龙昊宇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