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星宇
3月5日9时,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作政府工作报告。报告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现代化产业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实现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要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离不开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建设。
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希望与挑战并存。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经济发展的“三股力量”,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面建设。
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中国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拥有全球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强大的生产能力、完善的配套能力。但同时,基础配套能力不足、创新能力整体偏弱、部分关键核心技术缺失等问题,也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制造业发展,实现制造强国的规划,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立足新发展阶段,唯有推动产学研用结合,以自主创新理念,建设人才队伍,加大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力度,才能把核心技术抓到自己手里,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效对接,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支撑力”。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增强经济发展“内动力”。这不仅是增加产业竞争力的需要,更是夯实现代化产业体系基底的需要。产业结构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面对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理念。
为此,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传统产业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着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要科学完善产业布局,推动传统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就要逐步淘汰成本高、污染重、产能低的企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生态链,加速中国制造业向高质高端跨越发展,做大做强新兴产业,激发工业经济新动能,夯实工业底盘,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内动力支撑。
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增强经济发展“辐射力”。“道路通,百业兴”,完善的交通网络,是国家长远发展的“生命线”。交通领域重大工程项目的扎实推进,为新发展格局和创造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保障。当前我国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基础设施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中西部地区基层交通网不够完善。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的“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就是要求要高度重视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开拓视野,完善现代物流体系,将短板转变为发展潜力。要聚力破解中西部交通瓶颈问题,加大交通网络建设,从而打通“大动脉”,畅通“微循环”,推进交通提速发展,形成以高速公路为核心,以普通国省道和市域干线公路为主体,以铁路、机场、航道为补充的市域路网骨架和对外大通道,有效增强经济发展“辐射力”。
来源:红网
作者:李星宇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