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予
从2013年开始,每年的最后一天,习近平主席都会向全国人民发表新年贺词,回望这一年的不凡,展望新一年的征程。十年新年贺词,具体内容每年都不一样,但“人民”二字始终是中心。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的贺词里有民生冷暖,有万家灯火,也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对困难群众的惦念,有为乡亲们鼓劲,也有对大家的祝愿。
民生连民心,民意定乾坤。“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从建立起世界最大的社保体系,为亿万人民生活兜底,到出台各项政策法规解决世界最难的就业问题;从脱贫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到耗材120多吨的6000多根钢管,一根根背上悬崖,为悬崖村搭建起一条2556级的牢固天梯;从2013年—2020年,全国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到十年来,我国累计开工改造城市老旧小区16.3万个,惠及居民超过2800万户等,悠悠民生事点滴为民情沁人心脾。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改善,百姓实惠,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改革发展的出发点、着力点。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既是一个国家及地方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也是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相辅相成的。民生问题,往往就在群众家门口、眼皮下,虽是细枝末节,却是群众感受最深、关切最重之所在,亦考验着精细化治理的水平。把群众利益摆在第一位,只有在不断改善民生中,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真诚拥护。
百姓实惠,检验着民生保障的含金量。“民生”如果用老百姓的话说,不外乎就是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等日常生计;如果用宏观的语言表达,“民生”则是社会个体从政府、市场和社会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社会资源、社会机会,支撑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看似简单的民生工程,但却能为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获得感、就业增收持续稳定、社会保障持续强化、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升,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才能不断激发社会的创造活力,使改革红利抵达最广泛的人群之中,提振人民群众的信心。
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改善民生,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关键就是要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细、从小、从实、从惠入手,一件也不能少。当然,要解决就业问题、扶贫问题、社会民生痛点、难点问题,光有顶层设计远远不够,需要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务必树立勇于担当责任意识,沉下身子认真了解民生新需求,提高改善的针对性;深入基层,走进群众的生活,倾听群众的心声,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及时把握群众需求,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不断提升民生的层次和水平。
民生是国之根本,只有民生得以发展,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聚焦民生小事,谈百姓关切,我们有理由坚信,我们的党正以更加坚定的信念,通过改善民生来让人民过上富足美好新生活的战略目标定能实现。愿各级领导干部在大政方针的指引下,以极大的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落实好每一项改革举措、惠民政策,积极回应人民热盼,让人民群众在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断增强发展信心。
来源:红网
作者:鱼予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