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从“年味”回归中感受浓浓的民生情怀

来源:红网 作者:黄自怀 编辑:唐盈 2023-01-26 10:46:32
时刻新闻
—分享—

342b8884495143de981817904003b448.png

□黄自怀

年味是什么?既是回家团圆、热闹的烟火味,更是传承不息的文化味。这个春节,湖南“湘”当有文化。逛庙会、赏灯会、看演出、逛展览,各类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的沉淀与节庆的喜悦同时绚烂上演。(1月24日 红网)

最近,网上有一种说法:“以前过年,缺‘年货’但不缺‘年味’;现在过年,不缺‘年货’但缺‘年味’”。作为出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人,对这个说法深有同感。在儿时,“年货”确实很缺,最初的那些年,似乎过年才能满足一顿“白米饭”,其他的就不用说了。在我们偏远的乡村,虽说过年的形式并不丰富,但大年三十拜祖宗、吃年饭;大年初一集中起来踢毽子、玩游戏、唱红歌,那“年味”真的十足。现在回想起来,虽然那时“年货”奇缺,但不管大人孩子在春节里都能特别感受到“过年”的隆重与热烈。

过年,春节,有着极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民俗内涵,加上辞旧迎新昭示着人们对新生活的期盼,自古就备受重视。老舍先生在《北京的春节》里,描绘了上世纪五十年代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尤其是对正月里逛庙会、观灯、看大戏等描述更是让人心驰神往。近年来,随着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多,回家“过年”也是来去匆匆,“年味”就自然淡了许多。特别是最近三年,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过年“居家不出门”成为了常态,户外聚集取消,“年味”更是几乎消失,“过年”也没有了厚重感。

随着新冠病毒危害性的减弱,党中央、国务院及时调整防控方案,将新冠病毒感染自2023年1月8日起由“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那么,方案调整后,如何实现“年味”的回归,也是摆在各级党政部门面前的一道节日考题。为此,湖南省将“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与节日氛围的营造有机结合起来,根据各地实际推出了特色鲜明的文化活动:200场群众文化活动走进千家万户;100多场演出持续上演,精品剧目好戏连台;300多项非遗活动,传递出原汁原味的年味……这些实现“年味”回归的举措,具有深远的时代意义。

在评论近年的“春晚”时,不少网友表示“经典”太少、“年味”不足,难以激发观众的兴趣与激情。那么,在湖南,像社火表演、逛庙会、猜灯谜、剪纸、看非遗表演等让大家常玩常新;京剧《军民鱼水情》、花鼓戏《刘海砍樵》、湘剧《秋江》《兄弟酒楼》等令人百看不厌……这些,才属于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的“经典”,无论社会怎样发展都会历久弥新。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送戏下乡”“送戏曲进万村、送书画进万家”等文艺惠民活动还将舞台搬到田间地头,将精神食粮送到群众家门口。所以,“回湘过年 畅游家乡”成为了今年潇湘游子最暖心的事。

兔年春节,湖南有“戏”!潇湘大地上的这台春节“大戏”,一切为了人民。瞧,那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那一张张幸福的笑脸;听,那一声声深情的放歌,那一阵阵欢快的笑声……无不盛满了获得感与幸福感。传统文化与民情风俗在新时代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那充满传统气息又饱含时代元素的“年味”,尽在“大戏”之中。从潇湘大地上回归的“年味”中,感受到的是浓浓的民生情怀。春节的这台文化“大戏”,将演绎为新时代的奋进大戏、民生大戏,一路向着诗和远方!

来源:红网

作者:黄自怀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745/60/1226240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