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官敬
如果那些流落在外的文物有了生命和意识,它们是否和我们一样有着回家的期待?最近,一则网络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给出了答案。该剧以拟人手法,讲述一只从大英博物馆出逃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偶遇一名在海外工作的中国媒体人,随后共同踏上归家之路的故事。短剧虽短,却暗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的主脉络。打开千百年文化对话的“窗口”,每个人都被深深震撼,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使命感烙印心坎。剧中每一帧镜头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文明的再现,凝聚着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知其所来,明其所往。看到那些流落在海外的文物,就不得不提及积贫积弱的旧中国,饱受帝国主义侵略,文明罹难,文物流失正是那个特定旧时代的证据。斗转星移,顽强不屈、百折不挠的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过艰苦卓绝的不平凡岁月,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内心充满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聆听文物的心声,激荡起我们“愿山河无恙,家国永安”的美好情感。
杯杯盏盏念故乡。短剧赋予文物以生命,文物的思乡之情、归家之心,其实正是人们“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的映照,是“虽身在万里之遥,仍不坠爱国之心”的寓意。文物就像“流落在外的游子”,当年因家国破碎而被迫背井离乡,此时盛世如斯,令“游子”眷恋神往。文物是国家历史变迁的记载,它们的命运随着国家强大而发生转机。让国宝回家“一个都不少”是时代的呼唤、人民的期待。
文物“醒来”的第一念头,是“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我迷路了”。一句“迷路了”,是对故乡爱得深沉,是融入血脉、无需提醒的家国情怀;一句“迷路了”,唤起人们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鞭策和激励着每个人奋斗不息、昂扬进取,共同守护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山川河流,让繁荣昌盛永驻神州,不再沦为“流落在外的游子”。
“让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有人用这句话评价这部短剧的意义。我们生逢一个伟大的时代,无数先辈先烈替我们填平坎坷、铺就道路,让我们与这个美好时代“不期而遇”,每一帧都是“人间值得”,凝聚在文物上的厚重历史,是我们不能忘记的过去,也是唤起我们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的精神源头,引领着我们忘我前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来源:红网
作者:段官敬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