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松
9月25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发布《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意见明确五种网络暴力行为可以依法进行处罚。出台网络暴力指导意见,用法律给网暴行为定性,不仅是方便相关部门认定网暴开展惩处,更是贯彻依法治网的重要举措。
截至2023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79亿人,较2022年12月增长1109万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76.4%。庞大的网民基数,让网络暴力事件不断发生,严重影响网民网络体验和日常生活。一个个网暴案例触目惊心。四川德阳安某个人信息被泄露遭受网络暴力后自杀;吴某编发故事捏造“73岁企业家豪娶29岁美女,赠送礼金、公寓、豪车”,引发不明真相的网民对当事人沈某某肆意侮辱;河南24岁研究生女孩因为染发遭受网络谩骂,最终抑郁自杀。小小键盘,千里之外,变成杀人利器。一张照片,一段视频,编辑炮制后加上不实言论,在网络放大镜的层层聚焦下,变成网友口诛笔伐的一个个问题。网络暴力事件在伤害网民的同时隐藏着种种犯罪行为。治理网络暴力,需要法律先行。
网暴现象因为隐蔽性,治理起来困难重重。在我国现行法律中,网暴行为只有“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时,检察机关才能依法提起公诉。这就说明当网民个体遭遇网暴后,需要独自面对调查难、取证难、止暴难等难题。完成调查取证等步骤后,公安部门也只能根据《民法典》《个人信息保护法》中相关条款单项惩处。部分网暴组织者躲在幕后,用“小号”引导言论,遥控网暴,单纯的关闭账号无法追究网暴者责任,更不能阻止网暴现象。制止网暴,需要法律直指组织者,从源头阻断网暴发生。
近年来,面对各类网暴现象,各级部门不断加大治理力度。2022网络清朗行动中,网信部门通过开展11项治理行动,累计清理违法和不良信息5430余万条, 处置账号680余万个,下架APP、小程序2890余款,解散关闭群组、贴吧等26万个,关闭网站超过7300家。今年6月,最高法等三部门出台征求意见稿,专门就惩治网暴行为征求网友意见。9月15日,中央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侵权信息举报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建立线上网络暴力信息举报专区和从严处置首发、首转、多发、煽动传播网络暴力信息的账号。加上此次的《关于依法惩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指导意见》更是明确将五种情形:针对未成年人、残疾人实施;组织“水军”“打手”或者其他人员实施;编造“涉性”话题侵害他人人格尊严;利用“深度合成”等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发布违法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发起、组织,都可以按照网络暴力违法犯罪惩处。从法律层面为网暴行为定性定责,为受网暴困扰的网民提供了法律保护渠道,体现了“民有呼、法有应”的立法原则。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网暴治理需要各级部门不断加大宣传力度,让指导意见迅速被网民熟知,鼓励和支持被网暴者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改变网暴风气。要依法而行,通过不断查处一批典型案例,以案说法,以案普法,让网暴行为发起者慎言,让网暴跟风者慎行。要加强多部门联动,严格加强对自媒体、新兴网络软件的监管, 形成部门主管、企业主唱的监管局面,从源头减少网暴发生率。要加强对年轻网民的引导教育,线下疏导情绪,避免青年人被恶意引导成为网暴的参与者。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只有更多规定出台,才能有效遏制网络乱象,为群众健康上网、文明上网创造更好环境。
来源:红网
作者:陈松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