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上午,话剧《湘伢子雷锋》专家研讨会在长沙举行。
□何竹梅
9月8日晚,由湖南省话剧院、湖南湘江新区宣传工作部策划创排的话剧《湘伢子雷锋》在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成功首演。该剧以雷锋同志的生平事迹为历史原型,用艺术表达历史,以形象体现精神,艺术地再现了1947年至1958年雷锋同志的成长史与奋斗史,让广大观众感受到戏剧艺术的魅力和思想的力量。
话剧,一种以对白和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的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相比,更显得真实、具体。从舞台的布景、灯光以及少量音乐、歌唱,话剧《湘伢子雷锋》都力求做到贴近生活,给观众以厚重的时代感。“雷锋精神”已经成为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力量,湖南省话剧院用话剧再现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一生,具有极强的时代性、地域性和艺术性。
回应社会呼唤,引领时代潮流。雷锋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践行到工作生活每个细节之中。对待工作,他总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努力以钉子的“挤”劲和“钻”劲,使自己成为工作的内行;生活中,他有时为了帮助素不相识的群众,不惜牺牲自己的利益……在雷锋的身上,永远都充满青春活力,充满昂扬斗志。在新时代的今天,雷锋精神不但没有过时,更是时代的呼唤。话剧《湘伢子雷锋》应时而生,回应了社会的呼唤,在伟大的事业中引领着时代潮流,无论是广大党员干部,还是人民群众,都从话剧中受到思想熏陶,从而更加爱党爱国,成为新时代的奋进者、弄潮儿。
彰显地域特色,贴近百姓生活。“伢子”是典型的“湘方言”,从日常生活来看,满含着长辈对晚辈的疼爱与亲近。雷锋,牺牲时年仅22岁,还是长辈心中的“伢子”。话剧以《湘伢子雷锋》命名,彰显了浓浓的地域特色,也具有多重的现实意义。首先,“湘伢子”的称谓最贴近百姓生活,这个称呼激发出湖南人的真情,那种对雷锋的疼爱、景仰以及遗憾,都包含其中;其次,雷锋出生于湖南长沙,是地地道道的的“湘伢子”,话剧在长沙首演,也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鞭策;其三,“雷锋”是全国人民心中的“偶像”,英雄故里的湖南以地域特色贯穿整台话剧,让观众走出“雷锋”看雷锋,走出“湖南”看湖南,具有多重价值。
创造经典形象,提升艺术境界。话剧《湘伢子雷锋》从剧本创作、导演、表演、舞美、灯光等,都采用现代手段营造质感的画面、宏大的格局,将动人的革命故事用独特的艺术形式表演,让观众有一种穿越感。就话剧的三要素来说,戏剧冲突得到了很好的体现,雷锋对旧社会,对地主的“恨”和对党和人民的“爱”在剧中同步推进,让观众产生共鸣;舞台说明精准、全面,让演员的表演既有基本遵循,又有极大的发挥空间,达到有血有肉的效果;台词以湖南方言为基础,围绕“雷锋精神”进行构思打磨,经典的形象富有极强的地域感和年代感。
话剧《湘伢子雷锋》首演后,将研究吸收专家研讨会的意见和建议,以精益求精的态度进一步打磨提升。雷锋的故事家喻户晓,雷锋的颂歌百唱不厌。愿《湘伢子雷锋》在不断的演出与提升中成为观众喜欢、市场叫好的精品剧目,常演常乐,常演常新,成为弘扬雷锋精神,促进事业发展的艺术载体,走出湖南,走向诗和远方。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