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东康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下发以来,全国各地都积极响应,统筹各方力量下基层、搞调研。通知指出,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党中央的这项决定,是破解改革发展难题的需要,也是新时代新形势的呼唤。
在当前这股大兴调查研究之风里,我们最应该警惕的就是“头重脚轻”“虎头蛇尾”,调查研究很频繁、很深入,但是问题发现不了、发现了解决不了的现象出现。调查研究应该全过程坚持“问题导向”,选准“课题”、摸清“问题”、精准“解题”,既要做足准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写好报告,更要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调查研究更深更实,让调查研究的成果有效转化为推动发展的“金钥匙”。
坚持实事求是,少些“想当然”。“一语不能践,万卷徒空虚。”调查研究、制定政策、落地落实,闭门造车不行,“拍脑袋”“想当然”更不行,实践方能出真知,如果只满足于车上坐着看,隔着玻璃观,就不可能发现问题所在,因此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开展实践调研。“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基层群众往往最了解发展现状、生活痛点、解题思路,要深入基层一线,真正沉下身子、放下架子,坚持入户调研与集体研讨相结合,用心用情倾听人民群众真实的声音,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将“解剖麻雀”之功做深做实。要拓宽调研视野,围绕调研的内容,做到远的近的都要去,好的坏的一起看,不能只听干部群众的表扬声,不听批评音。要避免调研“一阵风”,鼓足调研“四季风”,通过深入性、沉浸式、长时间的调研,把各方面情况摸得更透,进一步激发调研实效,真正把调研变成一种工作方式。
聚焦问题导向,避免“无用功”。毛泽东同志指出:“调查就像‘十月怀胎’,而解决问题就像‘一朝分娩’,调查就是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如果问题没有得到解决,那么前面的调查研究也就成了无用之功。调研必须动真格的,一定要实打实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不能为了调研而调研。要坚持带着问题下基层,立足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个大前提,探索如何为群众增收增产谋路子?如何帮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如何加快推动乡村产业兴旺?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教育医疗养老和社会治理等重大问题,始终保持找准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和态度,通过“把脉问诊”“解剖麻雀”等方式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列出问题清单、责任清单、任务清单,明确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责任人员和完成时限,扎实写好调查研究“解决问题之篇”。
盯紧跟踪回访,警惕“松口气”。跟踪回访是督促调查研究成果转化的重要形式,衡量调研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解决问题实不实。如果兴师动众来,稀里糊涂去,没有拿出务实有效的解题举措,调查研究的成果就只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不仅贻误事业发展,更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受损,让群众心寒。因此,要警惕“松口气”“歇歇脚”“等等看”的思想,严格对照调研发现的问题清单和整改清单进行回访,瞄准难点、痛点、堵点,坚持“当下改”和“长久立”结合,对短期能解决的,要立行立改,紧抓快办;需持续推进的,要紧盯不放,一抓到底,确保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满意不罢休。要注重在“精益求精”中深化“立得住”的研究成果,在“推陈出新”中把研究成果“因地制宜”铺开,确保调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到的“真实惠”。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调查研究工作看似稀松平常,但却是我们党开展工作的牢固“地基”,是密切联系群众的可靠“纽带”。大兴调查研究,就是锁定目标靶,以问题为导向精准发力,把党的决策部署讲在口上、扛在肩上、落在地上,实现“调查、研究、运用”的良性循环,推动新时代的赶考之路走稳走实。
来源:红网
作者:薛东康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