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罗忠:新时代大学生就业路径优化研究

来源:红网 作者:罗忠 编辑:唐盈 2023-06-13 11:55:30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大学生就业事关民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础。党中央和各级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制订和出台了多项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为大学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创造积极条件,进一步推进高校就业工作提质增效。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大学生的回信中也多次提到就业相关问题,包括价值取向、职业选择和个人价值实现等,形成了关于大学生就业的重要论述,为高校做好就业工作提供了纲领,为大学生就业指明了目标方向,对推动新时代大学生就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就业事关民生、社会稳定和中国梦的实现,是党和国家高度关注的重点就业群体,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对改善民生、政治稳定和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大学生就业是头等的民生大事,事关社会稳定。就业是高校毕业生获得收入的主要形式,解决好就业问题,高校毕业生的基本生活才能得以保障,才能追求和创造美好的生活。稳就业就是稳思想、稳人心,就是稳社会秩序,这既是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每个家庭幸福生活的保障。其次,大学生就业关系到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是实现大学生就业的保障,大学生的充分、高质量就业也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再次,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能够缓解社会就业矛盾,进一步减轻企业人员流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增强企业人员的稳定性。最后,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就业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高质量的就业有利于奠定大学生实现个性化发展的基础,为高校毕业生的未来生活提供更加稳定的发展空间与生存条件,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表现。

二、新时代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面临的困境

后疫情时代,由于社会经济亟待复苏,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已经成为党和国家密切关注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根据调研发现,有相当一部分在校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意向没有明确的目标,也无具体的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就业期望值和求职心态与就业市场存在较大偏差、就业岗位供需不匹配、创新创业能力不够、结构性就业矛盾等因素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一)大学生就业意识淡薄。进入新时代,国民生活水平和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大学生习惯了轻松安逸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对家庭和学校的依耐性比较强,对毕业后的就业压力没有较强意识,没有明确的毕业后就业目标,对于职业生涯规划也仅仅停留在表面,并没有细致、全面的职业规划。大学生主动就业意识缺乏导致对自身就业能力的认知不清晰,对所学专业的发展形势把握得不准确,这就容易引起就业期望值和求职心态与就业市场存在较大偏差,在毕业时很难迅速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这是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不够。一是专业能力不强。目前大学的教学大多以“灌输”式为主,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学习内容仅限于理解,甚至是一知半解,缺乏深刻的把握,导致专业学习一直浮于表面,并不能熟练掌握专业知识。二是缺乏社会实践能力。大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不多,将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机会更少,对市场的真实情况缺乏了解,喜欢“纸上谈兵”,导致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容易变得手足无措。三是缺乏吃苦耐劳和拼搏奋斗精神。部分创业的学生对于创业中的困难认识不足,一旦遇到困难、挑战很容易就放弃,缺乏创业成功的信心和决心。

(三)大学生就业心态存在偏差。进入新时代,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许多新的经济领域,形成了许多新的就业形态。面对新的形势,高校中有部分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存在准备不充分、期望值过高和心态失衡等现象。考研类“缓就业”、期望高型“慢就业”等心态及行为给未来求职带来严重后果。

(四)结构性矛盾突出,供需不匹配凸显。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在就业机会、发展空间、薪酬待遇等方面优越性特别明显。大学毕业生更倾向在大城市、高收入行业和岗位求职,形成了结构性矛盾。再加上高校的教育存在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现象,企业招聘的毕业生需要进行上岗培训。大学毕业生较高期望的求职心态,导致他们根本不愿意去劳动密集型企业,从而加剧了供需不匹配问题。

三、新时代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路径优化探讨

(一)转变就业观念、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对个人的能力、兴趣、优势和劣势有一定的认知,明确自身在就业市场中的定位,在择业时扬长避短,切勿好高骛远。习近平总书记2020年在给首钢医院实习的西藏大学医学院学生回信中提出,“希望你们珍惜学习时光,练就过硬本领,毕业后到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以仁心仁术造福人民特别是基层群众”。高校要通过教育和引导,转变大学生的就业观念。鼓励大学生在高校学习期间加强知识、能力的培养和积累,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引导高校毕业生到祖国建设需要之地,投身西部大开发和基层平凡岗位,在平凡的工作岗位建功立业。这是破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金钥匙。

(二)完善人才培养体系。高校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专业课程的传授中要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规划融入到专业教学中,积极开展以市场和就业为导向的实践教学工作。高校要不断优化学科、专业建设,要使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当前社会和企业的需要。要进一步增加实践教学在人才培养中的比重,要依托校内教学资源开设实训基地,并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多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践岗位,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搭建平台。

(三)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就业保障体系。政府应积极主动构建就业信息服务平台,特别是针对大学毕业生的就业信息推送平台。在服务平台上及时收集和完善各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并保障信息的时效性,及时发布在服务平台或将信息推送给大学毕业生,从而弥补就业市场信息不对称性,提升就业服务保障体系的实效性。

(四)拓展就业渠道、推动创新创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创新创业已成为促进时代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的一种高质量就业,高校毕业生是创新创业的主力军。高校要鼓励、引导大学生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在就业指导和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的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意识,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素质能力,促使其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潮流中,在创新创业活动中书写别样青春和精彩人生,不断实现个人价值,把个人创新创业梦融入伟大中国梦,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作者单位: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来源:红网

作者:罗忠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740/57/1275349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