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信访”知民意,“办”事解民忧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唐盈 2022-12-13 15:00:50
时刻新闻
—分享—

□何竹梅

12日上午,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庆伟通过视频连线接谈信访群众,回应群众关切。他强调,要深学笃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以“事不在小、关键在办”的态度做好新时代人民信访工作,用心用情解决好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月12日 红网)

说到“信访”,有的同志就联想到“刁民”,甚至把“信访”这个中性词贬义化了。其实,信访工作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群众工作,用张庆伟的话说,“信访是送上门来的群众工作”,是党委政府了解民情、解决问题便捷而重要的渠道。通过这个渠道,可以了解到哪些问题才真正是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从而对症下药,为百姓“办”好实事。“事不在小、关键在办”,一个“办”字是将工作落到实处的体现,给了那些光“说”不“办”或缓“办”者一个有力的回击。

新闻中株洲市村民刘仁玲反映其家门口的铁路道口橡胶板被拆除,造成了出行困难,希望政府在拆除位置修建涵洞或对道路进行硬化一事,确实和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张庆伟要求有关地方和部门要重视群众反映的问题,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增强为民服务的担当,加强与铁路部门的衔接,依法按政策解决好群众诉求。这就是具体的“办”,一方面要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依法按政策解决,既不能迁就少数群众的无理要求,也不能无视群众的合理诉求。将这样的理念贯穿于“办”中,才“办”得出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深学笃用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信访工作的重要思想,就是要时时处处以“人民”为中心,以为群众“办”事为责,“办”好事为荣。不能将思想、理念仅仅挂在嘴边、写在纸上。除从信访渠道了解民情民意外,各个地方也“各显神通”。其中,最基层的“村民说事”制度确实能解决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从而受到村民的支持,更有助于了解民情,对治村理事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在一些地方,也存在着一“说”了之的现象,召开“说事”大会时信誓旦旦,“说”后便无事了,严重挫伤了群众合理诉求的积极性。

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的“胶鞋书记”“草帽书记”,确实是基层干部之楷模。在学习榜样的过程中,有的基层干部就戴顶“草帽”或穿双“胶鞋”,甚至“草鞋”,装样子走访几户农家,对百姓的“嘘寒问暖”停留在口头上,有的甚至在“选举”前才去“深入”一下群众。如此种种,与真正的“草帽书记”“胶鞋书记”是背道而驰的。试看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草帽书记”康发祥,身为县委副书记,却经常骑着自行车、戴着草帽穿行在乡间小道上,与群众诉真情、办实事,在干部群众心中树起一个为人正直、廉洁奉公的好干部形象。须知,这样的形象是“办”出来的,而不是“演”出来的。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对于群众信访的大事小事,张庆伟强调要“加强跟踪督导,及时掌握和报告信访事项办理情况,让群众真切感受到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避免小问题拖成大问题、一般性问题演变成突出问题,真正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办实办好。”这正是践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生动体现。“事不在小、关键在办”,只要全心全意,就能“办”出群众的欢呼,“办”出百姓的笑脸!

来源:红网

作者:何竹梅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646656/57/1214527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