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岭湖畔候鸟翔集。
□李旺军
三湘四水,湘、资、沅、澧汇聚于此,形成了“泱泱湖南”的水系网络,溪泉淙淙、水脉条条,一路高歌,奔流不息,涌入洞庭湖的怀抱。近年来,湘阴聚焦水安全,优化水环境,发展水经济,充分发挥水的优势,走上一条谋求人水和谐、因水而兴的治水新路。全省上下要主动借鉴经验,积极探索“人水和谐”的新模式,努力绘就新时代的水韵潇湘新图景。
在贯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找寻“治水”密码。河网密布、航道纵横、港口众多,水域网络四通八达是湖南“水生态”生动写照。又因为湖南地处长江中游腹地,湘江及洞庭湖流域面积约占长江流域面积的七分之一、年来水量占长江年总水量的四分之一,水源充足、水量丰富为发展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遂有了“湖广熟,天下足”的鱼米之乡传说。但是,每年汛期来临,洪水就像脱缰的野马,吞噬着三湘儿女的家园,同时,“污水”也严重影响着人类正常生产生活。为彻底“治水”,需不断强化水利项目建设,打造城市防洪圈,推进“洞庭清波”专项行动,开展“十大清湖行动”,加强全天候动态智能监测,从“根”上建机制,从“面”上抓整治,从“源”上把好关,“兴水之利”“扬水之长”“全民共治”,努力构建“人水和谐”。
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造就“水文化”。纵观历史,湖南水文化源远流长,湖湘儿女谱写了一曲曲治水兴湘的赞歌,新时代我们也将继续绘就满是绿水的“水韵潇湘”新图景。水润万物,且深且阔,美丽河湖波澜壮阔,“湘水文化”是湖南人民长期与“一江一湖四水”开发、利用、共存中逐渐积累起来的,“开放包容”“兼容并蓄”“上善和美”是湖南“水文化”的突出特征。要努力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中常态化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接续讲好“水故事”,积极创造“水文化”,不断传承“水文明”,见水思湘,让“湘水”成为湖南一张闪亮的好名片,以“水”为媒,更好推动“兴水惠民、润泽湖湘”,创造出潇湘“人水传奇”。
在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中盘活“水经济”。湖南因水而美,因水而兴。因水而生的美食与美景,傍水而兴的物流与产业,为湖南发展“水经济”提供了最大可能性,特色水产、水旅融合、临港经济、湿地公园建设等将加速推进“水美业兴”的“水经济”整体布局,深入做好“水旅经济”的大文章。同时,可种植特色水下作物种植,让“水”成为产业发展的“肥田沃土”,带动地区群众增收致富。此外,赋有区域特色的山水、生态、文化资源,发展好上下游产业链,充分挖掘“水文化”特色,统筹整体布局,打造“水经济”品牌,积极探索“湖南模式”,真正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水美业兴民富,湖南将继续探索人水和谐的治水、护水用水思路,积极贡献科学用水、生态治水、全民护水的“湖南模式”,不断绘就新时代的水韵潇湘新图景。
来源:红网
作者:李旺军
编辑:唐盈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