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汤建军:从《岳麓书院》看千年学府精神传承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张瑜 2021-11-06 17:20:59
时刻新闻
—分享—

岳麓书院。 资料图

近期,六集电视纪录片《岳麓书院》播出后,赢得了较好的口碑,引发了青年观众的共鸣,激发了我们对于岳麓书院的浓厚兴趣。

“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这是岳麓书院一副对联的上联。那么,这“濂溪一脉”又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一般把尧舜退位让贤时的“十六字心法”作为中华文化正脉之源:“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个心法用一句话来总结,就是应保持谦卑而博一。有专家认为,“十六字心法”是中华先祖的独特心法,来自“三皇五帝”,传商汤,而至文王、武王、周公,自周公再传老子、孔子,孔子经颜回、曾子、子思再传孟子,到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达到一个高峰,直至宋代周敦颐、程颐、张栻、朱熹,明代王阳明等发展壮大,再到明清之际王船山苦苦寻求明王朝灭亡之终极原因,因而得以继绝学集大成,进而就是曾国藩、左宗棠、彭玉麟、胡林翼等晚清中兴名臣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把船山学发扬光大,直至近现代以来一批进步知识分子深受湖湘学派“经世致用”思想之影响,致力于民族复兴道路的探索。看完六集纪录片,最让人震撼的就是岳麓书院凭借精神传承孕育人才辈出,弘扬中华文化正脉穿越千年时空,让岳麓书院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

根据该纪录片提供的线索,我们能清晰回溯岳麓书院的历史发展轨迹。唐末五代智璇等二僧在麓山寺下,为“思儒者之道”割地建屋,建起“以居士类”的学舍。北宋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北宋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两宋之交,岳麓书院遭战火洗劫。南宋乾道元年(1165年)湖南安抚使兼知潭州刘珙重建岳麓书院。从此之后,岳麓书院名气越来越大,其历经南宋、元、明、清各代,至清末光绪廿九年(1903年),岳麓书院与湖南省城大学堂合并改制为湖南高等学堂。1917年从德国留学归来的宾步程将湖南公立工业学校迁入岳麓书院时题写了“实事求是”的校训。1926年,湖南高等学堂正式定名湖南大学。1986年湖南大学完成修复岳麓书院,并正式对外开放。2005年正式恢复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09年至今,岳麓书院正式成为湖南大学的实体办学机构和科研基地,千年文脉得以延绵和弘扬。

在此之前,具有发展里程碑式意义的,除了北宋年间这座书院被宋真宗亲笔命名为“岳麓书院”,还有宋代两位理学大家张栻、朱熹为书院注入了“传道济民、经世致用”之灵魂。明清以来,游学到此的王阳明等学术大家提出“实事求是之学”“知行合一”等理念。康熙、乾隆分别御赐岳麓书院“学达性天”和“道南正脉”匾额。就在宋真宗题写匾额2年后,《爱莲说》的作者周敦颐在湖南永州道县出生。濂溪先生作为理学先驱,在其专著《太极图说》中提出无极、太极、阴阳、五行、至诚等理学概念。他的两个弟子程颐、程颢(学术界俗称“二程”),继承并弘扬其理学学问,日渐形成新儒学。学人求仁传道、延续道统,就应让人心与天理相融合。北宋名家张载还喊出来一句影响至今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岳麓书院“朱张会讲”中的朱熹正是“二程”理学的继承和弘扬者。理学湖湘派泰斗级人物胡宏也是“二程”再传弟子。张栻山长就是胡宏的弟子。朱熹后来接任张栻担任山长。明末清初大思想家王船山,曾经求学岳麓书院一年多,他本人就是岳麓书院学子的杰出代表。维新派代表人物梁启超多次来岳麓书院讲学,后来还在湖湘热土办起了“时务学堂”,并亲自担任总教习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1917年和1919年,青年毛泽东曾两次居住在岳麓书院的半学斋,他每日正对岳麓书院内高悬代表其精神的校训“实事求是”匾额。1943年,毛泽东还亲笔写下“实事求是”,作为延安时期中央党校的校训,沿用至今。1955年6月,毛泽东再一次来到长沙,和一群好友登上岳麓山。同年10月,他写诗一首:“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

湖南素有“屈贾之乡”的美誉,但屈贾之后,湖南几乎落寞几百年。直到宋真宗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前后,湖湘文化才有起色,并一度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研发”中心。特别是岳麓书院成为湖湘文脉发源地之后,其“实事求是”的精神血脉,纵贯湘江两岸,润泽三湘四水,传播神州大地。今天,“岳麓书院”“学达性天”“道南正脉”等御赐匾额还悬挂在岳麓书院。有专家指出,当时岳麓书院传承和弘扬的湖湘文化,激发了一大批如朱张那般士子萌生强烈的道德人文情怀和浪漫的英雄主义。从书院也走出一批博古通今、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学界泰斗和仁人志士。他们秉承前学,继往开来,经世济用,实事求是,屡建奇功,赢得了“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等诸多美誉,充分体现了岳麓书院这座千年书院的精神传承,岳麓书院也成为跨越时空、辉映古今中华优秀文化的精神高地。

(作者系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

来源:红网

作者:汤建军

编辑:张瑜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11/06/1037111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