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三个“不负”视角下,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路径思考

来源:红网 作者:肖清华 编辑:陈乘 2021-09-16 19:59:41
时刻新闻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寄语广大青年:“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三个“不负”,既是对青年的要求,也是殷切嘱托。在立德树人时代背景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因此,用好抗疫斗争这本生动教材,把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紧扣三个“不负”时代育人目标,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要将抗疫精神、时代育人目标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紧密结合起来,探索实施路径,从而开创“三全育人”新局面。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抗疫精神作为一种正确的社会意识,来源于抗疫斗争实践,是夺取抗疫斗争全面胜利的精神指引,是中国精神的丰富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来源。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民族复兴的重任,而抗疫精神作为重要支撑,与高校立德树人高度契合,在育人价值方面,对涵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铸就担当奉献品格和培育团结奋斗精神具有重要作用。

涵养爱国主义情怀

千百年来,爱国主义在不同阶段不断激励中国青年把自身命运同国家和民族前途相结合,在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新时期,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使命,要不断涵养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广大青年的爱国情、强国志和报国行。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广大90后、00后青年群体挺身而出,勇担时代使命,同一线英勇奋战的“逆行者”一道,冲锋在前、舍生忘死,坚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秉持“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赤子之心,在拳拳爱国情中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爱国主义精神,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中实现了责任担当的统一。以爱国主义为核心,要实现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要自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把握时代脉搏、担当时代使命、练就过硬本领,在砥砺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

铸就担当奉献品格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面对疫情挑战,党和国家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以“牺牲小家、成就大家”的奉献精神遏制病毒的传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打赢了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并向世界多国援助医疗物资、提供技术支持,展现了一个东方大国的责任和担当。

青年是八九点钟的太阳,新时代大学生的实践、担当精神既是一种责任和要求,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和题中之义。疫情发生后,无数医务工作者自愿请战,他们把使命扛在肩上、把奉献融进行动,为战胜疫情贡献青春力量。疫情终将被战胜,但为人民而战、与疫情对决的“逆行”责任与担当将成为永远闪耀的勋章,也将成为新时代青年学生不断拼搏向上的精神坐标。

培育团结奋斗精神

团结是中华民族的秉性、是中国人民的宝贵品质。回望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国人民始终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手足相亲、守望相助,中华民族大家庭团结奋斗,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同舟共济、共克时艰”的团结精神成为了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重要法宝,政治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独特优势得到彰显,全国上下一盘棋,群策群力、群防群控,形成了“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全面加强疫情防控”的格局。青年学生作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主力军,既是这场疫情“大考”的见证者,更是取得最后胜利的参与者。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从自身出发,感悟疫情防控中彰显的团结精神和伟大力量,增强大学生的团结奋斗精神。

在培养青年三个“不负”中弘扬抗疫精神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个“不负”,既是殷切的嘱托,也是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价值追求,与抗疫精神传递的“爱国主义情怀、担当奉献品格和团结奋斗精神”既一脉相承又蕴含了丰富的时代价值。

胸怀家国,“不负”时代

青年是初升的太阳,身处最好的年纪和最伟大的时代,要涵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坚持学思并重、情理兼修、知行合一,补足精神之“钙”。要树立远大理想,就是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要热爱伟大祖国,就是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从自身出发、从身边的小事出发,坚定信念、脚踏实地,胸怀“国之大者”,自觉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不负时代。

担当作为,“不负”韶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精准扶贫、乡村振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广大青年拥有了过硬的综合素质和担当作为,才会有扎实的底气。要担当时代责任,就是扎实自身学识、明晰时代需要、投身广阔天地,认认真真学、扎扎实实干,奔赴祖国最需要的地方,让人生在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中展现青春的力量、凝聚奋斗的汗水,让青春在奋斗中更加出彩。要勇于砥砺奋斗、担当作为,就是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在困难面前勇于担当,不负韶华。

团结奋斗,“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时间之河川流不息,复兴路上风华正茂。广大青年要进一步牢固树立对党的科学理论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国梦的信念,筑牢当代青年学生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不好高骛远、脚踏实地,树立格局意识,正确认识国家培养、社会帮助和家庭支持的关系,做到有理想、有情怀、有温度、有高度,将涓涓细流、星星之火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磅礴青春力量,以团结奋斗之精神,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

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思考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三个“不负”时代育人目标为引领,将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的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网络育人、校园文化,探索实施路径,是新时代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要求和核心要义。

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深度融合

抗疫精神作为课堂教学的鲜活素材应创造性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中,将知识传授与理想信念塑造相结合,润物细无声,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日常学习中深刻理解伟大抗疫精神,增强爱国主义情怀,扎实自觉奋斗行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主战场,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要从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相统一等多角度,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讲好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故事、中国精神,让青年大学生从灾难中获得勇气和信心,增加智慧和力量,知行合一,不断成长。课程思政以“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理念为引领,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推进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亲和力。从时代需要中汲取奋进力量,需要专业课教师将抗疫精神与教学目标、课堂设计、互动技巧相结合,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塑造的统一。比如在医学与护理专业的教学中,讲解与抗疫有关的防护知识;在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中,讲解与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有关的建筑知识等。

网络育人打造精神高地

随着网络的兴起和快速应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了传统思政育人模式,已经成为传统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空间、教育形式及教育手段上的延伸与拓展,成为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样态。

日益发达的互联网信息技术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传播速度快、信息容量大、主客体交互化等特点,通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顶层设计和具体实施,可以促使大学生实现网络身份与现实身份、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交互融合,形成知识、信息、情感、传播的线上线下思想政治教育共同体。因此,抗疫精神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深入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的主要活跃媒体和喜闻乐见的接受手段,将文字、图片、视频等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融入抗疫精神解读和行为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了解大学生的现实思想状况和网络舆情动态,在此基础上通过形式多样的网络育人实现抗疫精神的有效融渗。

校园文化营造浓厚氛围

高校校园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境和载体,在思想引领和教育引导学生方面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隐性作用,对大学生思想观念塑造和道德品质提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因此,校园文化也是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的重要载体。

在具体育人过程中,可以创新活动形式,通过组织开展主题演讲与征文比赛活动,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角色代入和情感共鸣,领悟抗疫英雄的精神风貌,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对民族家国共同体、以人为本、万众一心、团结互助等理念的认同与践行;还可以在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升国旗仪式等活动中融入抗疫精神,实现思政元素与仪式文化的交融,使同学们通过切身的情感融入和实际体验,感受面对艰难困难的奋斗精神,坚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的决心。在校园文化中融入抗疫精神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上接天线”“下接地气”,通过潜移默化的文化塑造服务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将抗疫精神的思想内核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素养品质,发挥文化育人的独特魅力。

【作者肖清华系湖南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

来源:红网

作者:肖清华

编辑:陈乘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9/16/1015171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