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调研时强调,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
从当年的“尘沙飞舞烂石滚,无林无草无牛羊”的荒原到如今的“绿色尽染,松涛阵阵”的林海,塞罕坝的“绿色奇迹”离不开三代护林人的坚守。广大党员干部要深刻领悟“塞罕坝精神”的时代内涵,在新征程上再建新功。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之“基”。59年前,为破解风沙南侵的困境,369名平均年龄不到24岁的建设者们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全国18个省份集结上坝,开始了艰苦卓绝的高寒沙地造林。此后的50多年,三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在自身岗位上无私奉献、默默坚守,将森林覆盖率由建场前的12%提高到80%,终将荒山变青山,还清了百年间欠下的生态账,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生态建设重任。站在两个一百年交汇期和“十四五”开局的关键节点,广大党员干部要像塞罕坝人一样,坚守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立足本职爱岗敬业,恪尽职守甘于奉献,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争创不平凡的事业,真正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之“源”。面对荒山秃岭、风沙严寒等恶劣条件,塞罕坝人以“不绿塞罕坝,誓死不后退”的坚定决心,住工棚、啃窝头、喝雪水,在大雪中伐树、在流沙中植树。但荒原变林海绝非易事,在经历了连续的造林失败后,塞罕坝人愈挫愈勇,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创新造林机械和育苗技术,钻研出了马蹄坑的种植方式。从此,塞罕坝的造林事业开足马力,拉开了大规模造林的序幕。如今,中国已然昂首阔步迈入新时代,人民生活水平日新月异。但党员干部仍需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勇于跳出条条框框。在啃“硬骨头”、接“烫山芋”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创造出无愧于新时代的业绩。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之“魂”。依托百万亩森林资源,塞罕坝机械林场积极发展绿化苗木和森林旅游等绿色生态产业,走出了一条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并重的绿色发展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战略地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这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启示我们,要强化绿色发展理念,坚决摒弃损害甚至破坏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和做法。严把项目建设审批关,将以破坏环境换发展的项目“拒之门外”。同时对违法违规污染行为一查到底一改到底,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优美环境,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来源:红网
作者:邱戈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1/08/27/100879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