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焦裕禄,几代中国人熟悉的名字。他把自己像野草一样燃烧,春风吹过,到处是青青的野草。他把生与死、苦与乐,都熔进党性誓言。
“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
越过沙丘,我们屏息致敬,一位县委书记用生命写下的“焦裕禄精神”。
▲焦裕禄雕像。兰考扶贫企业联合会/视觉中国供图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
就像焦裕禄,从孤苦无告者,逆袭为“县委书记的榜样”,是沿着社会实践的荆棘路,踏着革命斗争、生产斗争、科学实践的鼓点,一路获得正确思想。
党性觉醒,穷孩子的逆袭
1941年秋,19岁的山东穷小子焦裕禄坠入绝境。
汉奸摧逼钱粮,家中徒有四壁,父亲被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上吊自杀。
往后经年,如人间“地狱”。他被日本人抓、汉奸打,当壮丁、牢犯、苦役。暗无天日里,心却日益清醒,时刻想冲破黑暗,找到一个归依。
1945年,新四军解放宿迁,焦裕禄亲眼目睹人民当家作主,心中陡然亮堂。
他迫不及待返回家乡,投身革命洪流。从民兵班长、武装部干事,到南下工作队班长、区长、地委书记、县委书记,一路追光而行。
此心路历程,如他入党申请书所写:“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救星,没有共产党,革命就不能胜利,穷人就不能翻身。我要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中国,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
从实践中获得的正确思想,引领他完成党性觉醒,从穷孩子逆袭为党的好干部,树立起毕生的共产主义信念。
艰苦奋斗,焦书记的475天
他的奋斗,戛然中止在1964年5月,兰考县委书记任上。
这一年,他仅42岁。
半个多世纪来,他坟前祭品不断:刚蒸的馒头、新鲜的水果,兰考人祭他如亲人。高兴了,来坟前说说,烦心了,上坟前哭哭,好像焦书记都能听见。
焦书记在兰考的475天,究竟去了哪?百姓如此记挂。
答案是,在暴雨中、风沙里、盐碱地;在民心愁盼处、急重险难处。
1962年冬,兰考灾荒严重。焦裕禄临危受命,赴兰考治水、治沙、治碱。
“别人下大雨往屋里躲,焦书记带着干部往外跑。”
他沿着水流一路查,哪里河渠淤塞、路基阻水,哪里可防涝修闸,都绘入兰考排洪泄洪图;他率领县委干部,踏遍120多个大队,行程5000里,查清风口、沙丘、沙荒地、沙耕地,逐一编号、绘图。
如果说夸父逐日是神话,那焦书记追沙却是活生生的现实。
他跟着风沙、洪水一路追,一路记。从黄河故道开始,直追到黄沙落地、水入河道。饥饿的百姓,看着他站在齐腰的水里啃干粮,停在泥泞中喘粗气,忍不住地抹起泪花……
▲黄河安澜,兰考村民赶着羊群去对岸。视觉中国供图
亲民爱民,“我是您的儿子”
时至今日,兰考老人提到焦裕禄,还唤他“老焦”。
一声“老焦”,跨越了官民间的鸿沟,是心与心的呼唤。
风雪之夜,焦裕禄带领县委委员直奔兰考火车站。逃荒的灾民扶老携幼,挤满站台,他万分沉痛,对随行者说:“党把这个县360万群众交给我们,我们不能领导他们战胜灾荒,应该感到羞耻和痛心……”
迎着暴风雪,他一天访问九个村庄、几十户群众,忍饥挨冻。在梁孙庄看望盲人老大娘,老人问:“你是谁啊?”他回答:“我是您的儿子。”
他把亲民爱民融入骨血,“苦着民的苦,痛着民的痛”。
朱庄是个风沙口,大风起,沙尘遮天蔽日,“没有姑娘愿意嫁过来”。在农民的草庵、牛棚,他总结出泡桐治沙的方法,把朱庄列为重点,带领乡亲们翻淤压沙“贴膏药”,“打针”种泡桐。
他向专家学、书本学,科学干,冲在前,不仅为兰考发展埋下壮丽的伏笔,也与群众水乳交融,结下“打断骨头连着筯”的情义。
▲焦裕禄亲手栽下的泡桐树已参天。视觉中国供图
虽死犹荣,心中装满人民
肝病恶化的焦书记,最终倒在沙丘、庄稼、盐碱地和泡桐树的怀抱里。那时,兰考封沙治水和改地斗争正在展现明显实效。
追悼会上,群众放声哭泣:“俺的好书记,你是为俺兰考人民活活累死的呀!”
大地却回荡着他的遗言:“把我埋在兰考的沙丘里,活着没有看到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风沙被治好。”
57年过去。兰考天蓝,地绿,沙退,人安。九泉下的焦书记,终于看到了。
他的墓碑上,有毛主席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他短暂的人生轨迹,是一部党性修炼史、党员淬炼史。“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不仅属于他个人,更是属于全体中国共产党党员的精神财富,时刻告诫着:
在社会实践的舞台,在履职尽责的路上,心中永远要装满党和人民。
拾究之路专题:献礼“建党百年”红网系列述评>>>
来源:红网
作者:管风
编辑:陈晓丹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