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陈文胜新著《大国村庄的进路》出版

来源:红网 作者:陈文胜 编辑:刘艳秋 2020-11-23 11:20:53
时刻新闻
—分享—

微信图片_20201123110614.jpg

《大国村庄的进路》陈文胜著

一、作者简介

陈文胜,男,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潇湘学者特聘教授、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共中央农办乡村振兴专家委员,中共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三农工作专家组组长,湖南省重大决策咨询智囊团专家,湖南省扶贫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中国乡村发现》主编,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湖南省“五个一批”人才,湖南省城乡一体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1992年6月至2005年9月,在衡阳县乡镇工作,历任乡团委书记、乡党委组织委员、乡党委宣传委员、副乡长、镇长、镇党委书记: 2005年10月调入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历任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科研处处长、办公室主任、城乡一体化研究智库团队首席专家: 2019年7月调入湖南师范大学。

主要从事三农问题研究。出版专著4部,合著7部,编著60多部:在《求是》《政治学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发表论文100余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20余篇:研究报告获党和国家领导人肯定性批示7人次。省部领导肯定性批示50余人次,15 项成果进入湖南省委省政府决策。

二、书籍推荐

生活在中国的我们这一代,亲历了百年难遇的大变局。改革开放前那曾经的饥饿时代成为了难忘的童年记忆,改革开放后那曾经的温饱时代成为了青春的底色,当下人到中年处于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型的历史新方位。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我们目睹了正在急剧变化的中国村庄,见证了人类发展进程中这一史无前例的重大社会变迁——人类最为壮观的历史性事件。

中国作为全球特大型国家,村庄的演进深受到国家人口规模变量、不同区域差异性与不同发展模式多元性等大国小农的中国国情以及历史传承、文化基因的多重影响,不仅是工业化与城镇化不同步、工农不同步,城乡不同步、区域不同步;而且村庄与村庄发展不平衡,富裕村与贫困村并存,富裕农民与贫困农民并存,由此带来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乡村发展不充分就更加突出,是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相区别而有着自身独特演进规律的大国村庄。

西方发达国家大多是从农耕时代进入工业时代、再进入信息时代的逐渐演进进程,而我们则有幸置身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信息时代在同一时空并存这样中国现代化的基本现实。像北、上、广等地区是绝对不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已处于信息时代,二线、三线城市和大多数县城进入了工业时代正在推进城镇化进程,很多乡村和偏远地区还是传统农耕社会正处于为摆脱贫困而发展的进程中,这是人类史上绝无仅有的发展史。由此带来传统与现代、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等方面的激烈碰撞,不仅给中国的全面现代化造成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形塑着大国村庄的演进方向。

在现代化的大趋势中,从自身的历史传承、文化基因来审视大国村庄,为什么中国几千年来都是费孝通所称之为的“乡土中国”?为什么在世界文明史上独有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断?是什么力量将中华民族凝聚在一起?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传统农业大国,每一个村庄都因为家族、氏族、宗族而集村聚居,以众多村庄构筑而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乡村社会,再加上皇权不下县的村庄自治制度所形成的自治体系,带来几千年乡村社会的独立性和稳定性,形成共同的文化纽带,使一个个村庄得以成为自主发展和自我循环的社会共同体,从而形成极为稳定的社会结构,这是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年而不断延续至今的基石。

尽管在中国的几千年历史上曾经不停地改朝换代、政权交替,甚至异族入侵而国灭族散,自秦汉以来,政权几度被外来民族所颠覆,但中国的村庄社会要么是整个家族、整个村庄成员迁到他乡,甚至到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建立新的村庄,开辟新的家园,使自己的民俗习惯和文化传统得以传承下去;要么以缴税纳粮的方式与朝廷合作,社会和文化体系不仅以原有的方式进行延续和发展,甚至还同化了征服者,因而在中国历史上多次出现征服者被被征服者同化的历史进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独特乡村精神——将村庄家园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连在一起的家国情怀,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中华民族能够延续到今天的一个重要基石。

在农业中国向工业中国、乡村中国向城镇中国转型关键的时期,必须充分考虑到中国幅员辽阔,地区间由于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历史基础、政策取向等多方面原因导致非常复杂的差异性,呈现区域不平衡发展的现实特征,村庄的演进不可能一个目标、一个模式同步发展,迫切需要有自上而下的国家整体制度安排与自下而上发挥亿万农民的主体作用和基层首创精神相结合,实现战略目标的一致性与实现路径的多元性相统一。因此,怎么转型,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历史进程,而非主观、武断的一个理想模式,是不稳定不规范的转型,向逐渐稳定和规范的转向,是“转”而不是“型”。因为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不同历史,甚至有自己的不同生命,如一个村庄有四季的变化,每个村庄的四季变化绝不相同,那么不同村庄自然有不同的“转”与不同的“型”。

本书对问题的解决不敢有太高的期望,主要是希望能够推动进一步探讨而形成共识,哪怕是通过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进一步探讨形成共识,通过不同的视角、不同的观点进一步探讨形成共识,这样的共识才真正具有思想的力量。

本书是本人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社会变迁研究》(15BSH076)最终成果,于2016年8月结项。由于本人当时就职于省直科研机构的办公室主任,整天为事务所累,以致在结项前后一直断断续续地推进而始终未能完稿。2019年7月调入湖南师范大学做专职的教师,终于能够有时间完成书稿。

在此,要特别感谢课题组主要成员何绍辉、王文强、陆福兴、胡守勇、张黎等学者为本书的起草所作出的贡献!要特别感谢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给予的特别支持,使本书得以顺利出版!

三、内容简介

本书立足于中国现代化的大趋势,将大国村庄的进路置放在乡村振兴战略这一背景之下,以城镇化进程中的村庄发展多重演变之现实图景为逻辑起点,以构建促进城乡良性互动与共同繁荣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为目标,从“城镇-乡村”的互动关系中研判村庄演进对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影响,回应大国村庄演进的原因、动力、走向等理论问题;从村庄社会、村庄治理、村庄文化三个维度审视城镇化进程中村庄演进的三重形态,剖析村庄演进的各种社会风险,回应大国村庄进路的趋势与挑战等现实问题;从“国家—社会”层面观察城镇化快速推进中大国村庄演进的基本规律、未来走势,探索大国村庄演进的路径选择,回应村庄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建构问题;以此形成在城镇化进程中实现村庄现代转型与乡村振兴的理论框架、实践路径与制度安排。

目 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城镇化与村庄演进:基础理论及关系互动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与村庄演进:意涵及其关系

第二节 城镇化与村庄演进:关系及其互动

小结 村庄发展进路:一个未竟的话题

第三章 城镇化进程中村庄社会的进路

第一节 人口流动与村庄社会的演进

第二节 社会转型与村庄社会的演进

第三节 社会开放与村庄社会的演进

小结 社会关联演变:村庄的社会演进的要义

第四章 城镇化进程中村庄治理的进路

第一节 从宗族治理到民主自治

第二节 从传统礼治到现代法治

第三节 从“旧乡贤”到“新乡贤”

小结 村治逻辑变迁:乡村治理演进的实质

第五章 城镇化进程中村庄文化的进路

第一节 村庄文化景观:从“重建”到“更新”

第二节 村庄民俗传统:从“解构”到“重构”

第三节 村庄价值观念:从“传统”到“现代”

小结 意义世界的重构:村庄文化演进的本源

第六章 城镇化进程中村庄演进的困境及风险

第一节 社会变迁中的村庄演进困境及其表征

第二节 村庄演进中的社会风险及其类型

第三节 村庄演进中的困境及风险化解

小结 化危为机:村庄演进的两面

第七章 乡村振兴战略下村庄演进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村庄的进路: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第二节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强

第三节 补齐乡村人居环境短板推动农村美

第四节 加快农村土地改革确保农民富

第五节 发挥小农户的*主体作用

第六节 实现农民主体地位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

小结 “美好乡村”:村庄进路的前方

第八章 余论

来源:红网

作者:陈文胜

编辑:刘艳秋

本文为论道湖南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ldhn.rednet.cn/content/2020/11/23/862919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论道湖南首页